隨著新學期開始,教育工作者正轉變教學方式,以確保在技術日益普及的課堂環境下,學生依然能夠真正學習。
自ChatGPT發布以來,學生“走捷徑”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不過,教育者也認為人工智慧可以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
專注於電子音樂製作的線上學校 Futureproof Music School 創始人兼教育者John von Seggern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導師能夠通過一對一教學體驗實現“大規模真正個性化”。
人工智慧還幫助學生將部分瑣碎的研究工作“外包”,從而專注於核心任務。一些教育者認為,這有助於學生更快掌握新的補充技能。
教育者調整方法,適應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負面形象並非毫無根據。據知名科技媒體報導,2024學年末,人工智慧Token(指由大型語言模型和人工智慧處理的小段文本)數量出現了大幅下降。在這裡,學生借助ChatGPT完成學業。部分教育者對人工智慧在課堂中的應用感到困擾。
Von Seggern指出,人工智慧帶來了許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作弊問題。
Rollins College計算機科學副教授Daniel Myers認為,問題不僅僅在於作弊。“人工智慧最大的挑戰在於,它打破了學生提交作業與其背後學習過程之間的聯繫。”他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表示。
在紙筆時代,他指出,如果學生提交了一篇帶有正確引用的論文,“你可以合理地推斷他們已經學會了如何使用引用。但在人工智慧時代,僅憑提交的作業,我們無法得出任何關於學習的結論。”
Myers補充道,學習需要“摩擦”,即必須有一定難度,才能真正帶來挑戰。因此,即使學生沒有作弊,缺乏約束的人工智慧使用也會剝奪寶貴的學習體驗。
隨著教育者越來越熟悉人工智慧技術及其作為捷徑的潛力,他們正在制定方法並調整教學策略,以確保學生真正完成任務並獲得學習成效。
Von Seggern表示,在他的學校,學生需要提交完整專案,教師可以看到他們的全部工作,這也是應對作弊問題的一種方式。我們允許學生在工作流程中使用人工智慧,但我們需要看到他們的過程,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提升技能。
他說:“人工智慧可以成為捷徑,但我們的職責(以及所有當代教育者的職責)就是設計學習過程,讓學生依然需要真正理解。”
Myers指出,教授和教師需要“主動設計和策劃教育體驗”,包括“思考課程目標,以及這些目標如何因人工智慧而改變”。
人工智慧對計算機科學領域影響巨大。該技術在程式設計方面的能力足以“徹底顛覆”Myers過去在本科課程中布置的作業。
為此,他將原本的大部分家庭作業轉移到課堂和實驗室時間,“這樣學生的核心程式設計練習主要在現場進行,由我親自觀察和指導”。
現在,課外作業規模更大、更具創造性,並附有關於如何使用人工智慧進行設計的指導。“在設計作業時,我現在會更多考慮學生的主動參與。我是在讓學生僅僅回答問題,還是在挑戰他們設定目標並主動追求?”Myers說。
他表示,如果教學過程賦予學生主動權,讓他們能夠在獲得支持的過程中自主完成工作,“他們就會對低質量的人工智慧生成結果感到不滿”。
正確應用時,人工智慧可以“促進”學習
雖然人工智慧給教育者帶來了挑戰,但也創造了機會。Myers表示,人工智慧在正確應用時能夠“促進”教育,使學生能夠獲取“難以獲得的多元知識、技能和視角”。
他看到學生“高效利用人工智慧,承擔帶有個人創造性的龐大專案”。
“我們常說,人工智慧‘就像在各領域都擁有一個輔修學位’。”
Von Seggern認為,人工智慧“分擔了音樂製作中繁瑣的環節,讓學生能花更多時間聆聽、決策和完成作品”。
他補充說,人工智慧導師——在正確應用時——能為學生提供一對一師生關係的關注和益處。
“人工智慧助手可以為每位學生提供全天候個性化學習指導,根據他們的背景、目標和進度進行調整,並在關鍵時刻給予引導。這樣,反饋週期從幾天縮短到幾秒,學生學習速度也隨之提升。”
人工智慧開發者打造面向教育的模型
發言人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表示,Anthropic基於其核心Claude模型推出了Claude for Education,配備了針對教育的專業功能,其Learning Mode功能“專注於通過引導探索來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
發言人表示,“與其直接為學生解答微積分問題,不如帶領學生了解解題方法,幫助他們理解相關概念。”
2025年7月,Anthropic成立了由前耶魯大學校長兼Coursera CEO Rick Levin擔任主席的高等教育諮詢委員會,成員包括史丹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萊斯大學和Complete College America。
發言人表示,“該委員會確保我們的開發與教育價值觀和教學最佳實踐保持一致。”
發言人表示,公司還與多所大學合作,“幫助我們了解並解決真實教育環境中的實施挑戰”。
Anthropic也指出,存在誤用風險,以及教育專用人工智慧模型缺乏長時間深入互動的問題。
發言人引用8月的研究表示,“我們的分析發現,近一半(47%)的學生與人工智慧的對話都以直接尋求答案為主,互動很少,這引發了對濫用人工智慧和過度依賴人工智慧而非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擔憂。”
Anthropic表示,在持續為學生和教師開發工具的過程中,將“分析使用模式,並分享積極發現和關注領域”。
在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正逐步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教育者正在提出創新方法,不僅應對技術帶來的挑戰,還力求提升學生的教育體驗。這一過程必然伴隨陣痛,唯有教育者、開發者與學生共同參與,方能確保教育本質不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