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特幣(BTC)價格不斷試探11萬美元關口之際,各路機構與國家正加速構建“戰略比特幣儲備”。
根據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和托管機構Gemini與瑞士加密貨幣鏈上數據分析公司Glassnode的數據,目前30%以上的流通比特幣被交易所、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企業及主權國家等集中掌控,並促成了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SBR)的成立。
除美國外,捷克、俄羅斯、瑞士等國也已提出國家層麵儲備計劃,部分已形成立法討論階段。與此同時,企業方麵,Strategy公司的比特幣總持倉接近60萬枚,逾640億美元價值;至少61家非加密公司宣佈將比特幣納入資産負債表,成爲企業端的新趨勢。
這一切表明,比特幣正逐步邁入類似黃金的“戰略資産”地位,其稀缺性、製度化持有和市場認可度正持續增強。 不過,在比特幣之外,以太坊(ETH)、瑞波幣(XRP)、索拉納(SOL)等主流幣種憑藉其技術生態和應用場景,也在逐步獲得機構投資者的認可,成爲其數字資産配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比特幣到山寨幣:機構戰略儲備版圖日益豐富
以太坊(ETH)作爲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的核心平颱,憑藉其龐大的開髮者社區和不斷昇級的網絡性能,成爲機構數字資産配置中的第二大選擇。
以灰度投資(Grayscale Investments)爲例,該機構通過其以太坊信托基金(Grayscale Ethereum Trust,ETHE)大規模買入以太坊,成爲機構持有以太坊的典型代表。另一典型案例是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作爲全球知名的財富管理平颱,其增加以太坊配置,助力更多高淨值客戶將以太坊納入資産組合。
索拉納則憑藉其高速低費的區塊鏈性能,成爲多個投資基金的新寵。美國大型資産管理公司Invesco此前攜手加密巨頭Galaxy Digital於6月共同提交了首份索拉納現貨質押 ETF的S‑1文件,並提及將對所持索拉納部分資産進行質押以獲取額外收益。此次申請是美國第九家索拉納ETF 提交方,被視爲機構對索拉納長期興趣的明確信號。ETF申請獲監管承認後,彭博分析師表示索拉納ETF的獲批概率被市場廣泛看高,當前達90% 以上。
而在主流公鏈資産之外,像是Hyperliquid的原生代幣HYPE等也在今年吸引了不少機構的目光。
首先是生物科技公司Eyenovia通過5000萬美元PIPE融資購入逾104萬HYPE代幣,平均價約34美元,並計劃成爲Hyperliquid網絡驗証節點之一,這使其成爲首家將HYPE納入企業財庫並運營驗証節點的美股公司。與此同時,新加坡交易平颱Lion Group Holding啟動規模高達6億美元的設施,以HYPE作爲核心資産建立了全球最大規模的HYPE儲備,並計劃通過BitGo進行托管與質押。
爲何比特幣外的‘潛力幣’成香餑餑?
隨着加密貨幣行業的快速髮展和生態不斷完善,機構投資者對數字資産的認知日益深化,機構之所以將目光開始放在比特幣以外的代幣資産上,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資産多元化與風險管理需求增強 比特幣作爲“數字黃金”,具有較強的價值儲存屬性,但其價格波動仍然較大,且受宏觀經濟和政策影響明顯。機構爲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選擇將部分戰略儲備配置到其他公鏈或生態中,這些資産具備不同的價值捕獲邏輯和成長空間,能更好地分散風險。
2. 新興生態的成長潛力與技術創新吸引力 以太坊的智能合約生態奠定了基礎,Solana、Hyperliquid等Layer-1項目則憑藉高性能和獨特的技術路線,吸引了大量開髮者和資本。機構看中的是這些新生態的成長紅利和未來應用場景的廣闊潛力。
3. 生態參與和治理權的戰略價值除了持幣增值,機構更看重通過持有非比特幣幣種獲得網絡治理權和生態參與權。這種“實質性”參與能讓機構在去中心化網絡的髮展中佔據主動位置,增強對項目未來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比如,多家機構不僅購買代幣,還佈局驗証節點和質押,正體現了這一趨勢。
數字資産配置多元化 機構激活數字市場潛力
從市場角度來説,機構投資者將戰略儲備從比特幣擴展到更多代幣資産,正在深刻改變數字資産的資金結構和生態格局。
以往資金集中在比特幣,部分小衆項目受製於流動性不足和市場關注度有限。隨着機構資金入場,這些新興項目得以快速擴容,交易活躍度和估值均獲顯著提昇,帶動整體市場生態更加多元和繁榮。
其次,多元資産佈局有效降低了市場的繫統性風險。機構通過跨鏈資産配置,分散宏觀經濟和政策波動帶來的衝擊,促使市場在麵臨外部不確定因素時表現出更強的韌性。尤其是在加密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機構的穩健配置策略爲市場注入了一劑“定心丸”。
此外,機構的戰略擴張也推動了項目生態的健康髮展。資金支持加速技術昇級、生態建設和應用落地,強化了代幣的內在價值和用戶基礎,反過來吸引更多資本和開髮者入場,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