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作者:Ryder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Louise Ivan
極端主義者們,請讓開。加密貨幣不再是早期採用者和哲學驅動的"hodlers"的專屬領域。加密貨幣使用的人口結構正在快速變化,特別是穩定幣正在引領這一變化。
忘記新手囤積聰吧。在2025年第三季度,Tether的USDt和Circle的USDC合計約占加密貨幣總交易量的40%。這一巨大數字部分歸因於來自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興地區的人們希望有更好的方式轉移資金。
他們投身加密貨幣的原因實用而直接。如果加密技術想要滿足他們的需求,其產品必須進化以滿足這些不斷變化的需要。
實用性需求推動採用
不久前,進入加密貨幣意味著購買比特幣(BTC),也許閱讀一兩份白皮書,然後發現——有時是艱難地發現——助記詞、個人錢包和自託管的風險。
今天,加密貨幣愛好者圈子之外的大多數人並不考慮意識形態自由或無需許可的貨幣。他們考慮的是需求。對實用性的追求無處不在。
在2025年,250美元以下的零售規模轉帳交易量增加,顯示出日常小額支付的增長(正是購買雜貨、支付帳單或家庭學費所需的那種)。
穩定幣主導著這一模式,成為許多人接觸的第一種加密資產,特別是在銀行緩慢、昂貴或不可靠的地方。
菲律賓是全球最大的匯款接收國之一。公民需要廉價、快速且無銀行障礙地跨境匯款。穩定幣解決了這個問題。
中心化交易所和點對點(P2P)平台現在正經歷來自重視加密貨幣實用性而非意識形態原因的用戶流量激增。這不僅僅是軼事:Chainalysis的2025年全球採用指數顯示,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巴西和菲律賓在草根加密活動方面領先,其中大部分通過穩定幣等非波動性資產進行。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新興市場的平均穩定幣轉帳金額在100至500美元之間。跨境匯款每年構成加密生態系統數十億美元的一部分。
特別是菲律賓人的加密貨幣採用率已增至22.5%,高於去年的17.8%,主要由邊玩邊賺遊戲和匯款需求推動。包括尼日利亞和越南在內的其他快速增長市場也經歷著類似趨勢。實用性和必要性正在推動人們使用加密貨幣,而不是自由、金錢或其他哲學動機的前景。
新用戶需要新型安全
然而,有一個權衡潛伏在側翼。新用戶主要關心實用性——特別是發送和接收資金——並且經常跳過更深層的加密基礎知識,如私鑰、助記詞和自託管。他們更可能依賴交易所或託管方提供的錢包。雖然這些解決方案可能更直接和熟悉,但它們與加密貨幣的原始精神背道而馳:不是你的密鑰,就不是你的幣。
這不僅僅關乎易用性;還關乎風險和責任。對於匯款60美元買雜貨的人來說,"丟失助記詞,丟失加密貨幣"的敘述是不可接受的。如果自託管意味著因忘記一串單詞而冒著失去基本家庭資金的風險,採用就會放緩,信任就會侵蝕。
對於企業和平台來說,教訓很明確:如果大多數新用戶缺乏掌握助記詞和備份協議的願望或時間,加密安全需要原生構建到產品中,而不是作為事後想法拼湊上去。
創新者已經在著手解決。公司正在試驗抽象化助記詞,使用多層帳戶恢復、可信聯絡人甚至硬體整合來保護資產,而不讓用戶接觸加密貨幣密碼學的複雜性。
安全正在從技術知識和心理韌性的測試演變為透明的後台功能。
抽象化複雜性是下一波採用的關鍵
這一波新的加密用戶並沒有等待完美的用戶體驗。他們已經在使用穩定幣進行現實世界的實用性,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底層的區塊鏈軌道。許多菲律賓人已經在進行P2P現金兌換,將他們的數位資產轉換回法定貨幣。
加密貨幣的便利性和速度已嵌入數百萬人的日常生活中,使他們能夠匯款、在Facebook Marketplace上購物、結算家庭帳單以及管理遊戲經濟中的副業。
加密技術的下一個重大勝利不會是倡導意識形態論點;而是悄悄地推動全球資金流動和商業,原生於日常應用中,像發送WhatsApp消息一樣無摩擦。
世界上一些最大的企業,從匯款處理商到移動貨幣提供商,正在整合區塊鏈軌道,創造用戶永遠看不到錢包地址或區塊鏈瀏覽器,而是享受更快結算和更低費用的體驗。
內置安全是必須的
這對構建加密解決方案的團隊意味著什麼?首先,產品必須使安全無縫化,而不是用戶承擔的負擔。託管錢包、社交恢復、多因素認證甚至受監管的保險託管選項都是工具包的一部分。如果加密貨幣渴望主流採用和金融包容性,它必須認識到用戶的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它必須提供一流的用戶體驗、明確的保障措施和有效的恢復選項。
其次,這意味著歡迎新的全球加密人口:不僅僅是密碼朋克和極端主義者,還有依賴實用性、信任和實際賦權的人們。加密貨幣行業正準備進行更廣泛的轉型。區塊鏈是軌道,但入門毫不費力,安全是內置的,大規模採用不需要每個人都成為自己的銀行。
隨著USDT和USDC現在占全球加密交易量的40%,超過1.61億人持有穩定幣,這一資產類別比世界10大城市人口總和還要大。
增長最快的加密經濟體不是為了哲學而來。他們想要償付能力、便利性和擺脫傳統銀行的自由。
加密貨幣的未來取決於認識到採用面貌的變化。我們必須構建服務於這一新現實的技術。
觀點作者:Ryder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Louise I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