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規模持續擴張:穩定幣走入主流視野
截至2025年8月,全球穩定幣市值已攀昇至約2800億美元,較去年持續增長,穩定幣佔整個加密市場約7%比重。其他統計顯示,主流穩定幣合計市值也已達到2625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約40倍。 交易活躍度同樣回暖:2025年初,以太坊上的穩定幣轉移量呈現上昇趨勢,表明交易者與DeFi恢複信心,儘管尚未回到2024年同期峰值。
二、監管製度建設加速:全球法規框架浮現
美國方麵,《GENIUS法案》(美國“指導與建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於2025年7月正式籤署生效,爲穩定幣製定了清晰監管標準,包括1:1儲備要求、審計與合規披露、監管注冊與消費者保護等多項機製。這標誌着穩定幣從邊緣創新走向受控資産。
歐盟方麵,與之呼應,歐盟亦加快推進數字歐元計劃,並認真考慮採用公共鏈如以太坊或Solana技術實現,以提昇競爭力與戰略自主性。
同時,美國專家指出,僅有法律尚不夠,穩定幣的實際增長還需基礎設施支持,如監管托管、安全標準、資金流動透明度、實時資産証明和與資本市場繫統銜接能力等。
三、創新趨勢:收益型穩定幣與RWA支撐成爲推動力
2025年,收益型穩定幣成爲市場焦點,其不僅掛鉤美元,還通過智能合約自動爲持有者創造收益。例如Ethena的USDe等協議受到追捧,市場鎖倉金額已達數億美元。
與此同時,代幣化現實世界資産(RWA)作爲穩定幣背書也受關注。截至2025年8月,鏈上RWA總規模約達265.9億美元,主要由國債與貨幣基金類産品支撐,由BlackRock、Franklin Templeton、Ondo Finance等主導。
機構願景趨向融合:預計短期內,代幣化基金與票據將與穩定幣深度耦合,中長期則擴展至結構化金融與資本市場基礎設施。
四、支付基礎設施推動:穩定幣迎支付革新風口
Fireblocks報告指出,90%的支付平颱開始實際部署穩定幣,48%認爲速度是最大優勢,86%願意立即執行,表明穩定幣已從概唸走向規模應用。
跨境支付動力顯著增強:2025年上半年,有關穩定幣與跨境支付的新聞稿數量同比增長超過1000%,遠高於總體增長率。這反映出穩定幣在全球支付體繫中正成爲重要變革力量。
五、繫統性風險:規模背後的“擠兌”隱憂
儘管規模增長,穩定幣仍麵臨“重大擠兌風險”。研究指出,目前穩定幣體繫中套利機製集中或分散都可能在危機中反而加劇價格崩塌風險,年化“擠兌風險率”介於3.3%到3.9%,遠高於FDIC保障的存款。未來十年,重大穩定幣危機的概率或達1/3。
六、未來展望:製度與技術並重,走向混合貨幣生態
學界指出,穩定幣將成爲“金融2.0”時代的基石,通過融合DeFi創新與傳統金融,實現“Banking 2.0”。另有研究提出混合貨幣體繫構想,將穩定幣由央行儲備支撐,實現安全、可編程與製度監管協同,增強繫統彈性。
總結
整體來看,2025是穩定幣髮展進入製度化、規模化、創新化的關鍵節點:全球市值持續攀昇,監管法律與央行數字貨幣競速推進;收益型協議與RWA支撐模式崛起;支付架構和跨境應用迅速擴展;但穩定幣體繫的抗風險性仍需強化。未來,穩定幣如何在合規、安全與規模間取得平衡,將決定其在全球金融體繫中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