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三家聯邦監管機構週一聯合發布文件,詳細列舉了銀行若決定為客戶提供加密貨幣託管服務所面臨的風險。

該公告指出,此文件"並未創建任何新的監管預期",但它可能為考慮進入加密貨幣領域的銀行提供重要參考框架,正如一些市場報導所暗示的那樣。

根據這份名為"銀行組織的加密資產保管"的文件,銀行的風險評估應包括理解這一複雜且不斷演變的資產類別的能力;加密資產丟失時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以及與《銀行保密法》和反洗錢法規相關的法律合規義務。

“銀行組織的加密資產保管”摘錄。來源:FDIC

文件中指出:"提供加密資產保管服務可能需要大量資源和專注度。"負責發布該文件的三家聯邦機構分別是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貨幣監理署(OCC)和美聯儲理事會。

通常,金融機構會委託第三方來託管其加密資產。例如,資產管理巨頭貝萊德(BlackRock)先前使用Coinbase,後來轉向Anchorage託管其比特幣(BTC)。作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紐約梅隆銀行(BNY Mellon)也為客戶提供數位資產託管服務。

該文件特別強調,銀行"對次級託管人執行的活動負有責任"。這一指導在未來可能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當銀行的託管方遭受駭客攻擊導致加密貨幣丟失時。

監管機構指出,完善的審計計畫至關重要,應充分考慮加密資產的特殊性,包括密鑰生成、資產轉移和結算相關控制措施,以及員工專業知識儲備。如果銀行內部不具備相應審計能力,"管理層應聘請適當的外部資源...以評估加密資產託管運營狀況"。

更為寬鬆的監管環境可能吸引銀行入局

有跡象表明,部分銀行正在考慮進軍加密貨幣領域。今年5月,《華爾街日報》報導稱,一組大型銀行正處於"初步討論階段",計畫聯合發行加密穩定幣。

銀行可能認為當前監管環境更為有利,特別是隨著監管機構簡化了進入加密領域的途徑。例如,美聯儲已從銀行監管框架中移除了"聲譽風險"標準,批評人士認為該標準曾被用來不公平地針對加密貨幣企業。

同樣在5月,代理審計長Rodney Hood向銀行和聯邦儲蓄協會發出通知,表示它們可以按照客戶指示買賣其託管的加密貨幣。2025年,FDIC進行了"監管重置",放寬了對銀行的加密貨幣限制政策。

一些原生加密貨幣公司則選擇了相反路線:自身轉型為銀行。7月2日,XRP的創建者瑞波(Ripple)向OCC提交了銀行牌照申請。穩定幣USDC的發行方Circle也採取了類似行動。

相關推薦:曼昆資深律師:連結現實!RWA合規現狀+全球監管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