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11月11日), 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Gemini公布了上市後的首份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公司在第三季度的營收大幅增長,但受到行銷費用與薪酬支出增長的拖累,淨虧損擴大至1.595億美元。持續擴大的虧損令投資者情緒受挫,消息公布後,公司股價在隔夜盤後交易中跌超6%。
具體來看,Gemini在第三季度的營收為506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450萬美元翻了一倍多,但淨虧損為1.595億美元,虧損幅度較第二季度的9020萬美元進一步擴大。
Gemini在致股東信中解釋稱,公司交易業務和服務業務在第三季度均實現顯著增長。其中,交易收入環比增長26%,至2630萬美元;服務收入增長111%,達到1990萬美元,這主要得益於Gemini信用卡、質押以及託管服務使用量的提升。公司Q3的運營支出較去年同期翻倍,達到1.714億美元,其中,薪資與補償支出增至8250萬美元;銷售與市場推廣費用也上升至3290萬美元;調整後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為負5240萬美元。
公司認為:“本季度運營費用的增加主要反映了更高的市場行銷與用戶獎勵投入,以及因上市轉型帶來的股權激勵成本上升。除這些因素外,我們的投資支出趨勢與擴大平台規模的目標一致。”
除此之外,Gemini在加密相關資產上也錄得了喜憂參半的結果:數字資產部分帶來了約1.068億美元的收益,但在關聯方加密借貸業務上虧損8310萬美元。
全球擴張與業務優化成為Gemini增長支點
從財報表現來看,Gemini在營收增長與成本控制之間仍需找到平衡點。隨著加密市場競爭加劇、監管要求趨嚴,公司若無法在中期內實現盈利拐點,股價可能繼續承壓。不過,從業務結構調整與服務收入占比提升來看,Gemini正努力從單一交易收入模式轉向多元化、可持續的經營路徑。
今年8月,Gemini正式獲得歐盟MiCA牌照,這意味著公司可在歐盟範圍內開展合規加密業務,為其歐洲市場擴張鋪平道路。Gemini在聲明中指出,這一牌照將“顯著擴大潛在市場規模”,為其在歐洲吸引機構客戶和零售投資者奠定基礎。
不過,歐洲市場的監管形勢依舊複雜。包括法國、義大利和奧地利在內的多國監管機構在今年年中時都曾表達過對MiCA的“通行護照機制”的擔憂,它們擔心該機制可能導致跨國監管衝突,或削弱本國金融監管權力。
在亞洲市場,Gemini同樣動作頻頻。10月,公司宣布正式進入澳大利亞市場,並註冊成立本地子公司“Gemini Intergalactic Australia”。Gemini表示,澳大利亞加密資產普及率已超過30%,機構投資需求強勁,因此該市場被視為其全球戰略中的“關鍵增長點”。通過本地化團隊和合規框架建設,Gemini希望在澳大利亞複製其美國市場的成功模式,提供包括交易、質押、託管及信用卡服務在內的多樣化產品組合。
除了地域擴張,Gemini也在積極開發預測市場等創新業務,力圖打造融合交易、支付、信用和預測功能的“加密超級應用”。
公司聯合創始人Cameron Winklevoss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說:“我們是一家鏈上公司,這正是我們的核心領域。很快,用戶將能夠在同一應用中持有代幣化美元(穩定幣)、代幣化股票及數字商品。”
安全區塊鏈公司OneSafe則指出,若Gemini能成功推出超級應用,有望優化企業薪酬發放等流程,提高操作效率。但OneSafe也提醒,監管合規是關鍵環節:“加密薪酬及相關業務的開展需嚴格遵循法規,這不僅有助於降低運營風險,也有助於建立員工信任。”
Gemini的挑戰與隱憂
儘管Gemini第三季度營收數據亮眼,但與同行相比仍顯規模偏小。數據顯示,其季度營收僅約為Coinbase同期收入的2%,Coinbase第三季度營收約18.7億美元,同比增長約55%;另一家美國競爭對手Kraken同樣報告季度營收同比數據呈現躍升態勢,增長約114%,第三季度營收達6.48億美元。
分析機構Needham & Company的分析師John Todaro指出:“儘管Gemini在信用卡和服務業務方面開啟了新路徑,但其整體規模仍遠落後於主要競爭對手。若無法拓展用戶基礎和收入來源,其估值與盈利預期將持續被壓制。”
在本次財報發布後,Needham仍維持對該公司的“買入”評級,但將目標價由42美元下調至35美元,降幅約16.7%。證券分析公司Rosenblatt Securities同樣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價也由30美元調整至26美元。
Gemini隔夜收盤價為16.84美元,遠低於52周最高價45.89美元,過去六個月累計下跌超過47%。
在戰略佈局之外,Gemini高層今年以來也加強了政治參與。在8月份,創始人兄弟倆向支持特朗普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Digital Freedom Fund追加捐贈超188枚比特幣,並多次出席由總統主辦的高額捐贈者活動,包括新設立白宮舞廳的聚會。
分析認為,這種政治關係可能對Gemini在推進需要政府批准的新金融產品時產生一定影響,有助於其在複雜的監管環境中尋求政策支持,但同時也增加了市場對其監管依賴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