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飒姐團隊從第三方渠道看到,某西方咖啡巨頭S公司,疑似將自己的咖啡種植園作為底層資產,發行了價值約120億美元的超大RWA。

當然,這一信息自始至終未經S公司官方證實,相關信息源也未必能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因此,本文數據也僅供夥伴們參考。飒姐團隊之所以匯總目前網絡上的信息,並嘗試為大家解析這一“百億”大Case,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為RWA探索一條除了在我國香港地區落地外的“第二條路”。

今天,就結合目前的信息,為大家分析一下此種RWA路徑在我國是否具有可行性。

網傳S公司“咖啡園”RWA,是怎麼做的?

下面我們通過“一表流”的方式看清網傳S公司本次發行120億RWA代幣的時間進度表: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S公司用衛星遙感和區塊鏈的結合技術,將上游的巴西咖啡樹變成了鏈上資產,覆蓋土地所有權、作物收益權及碳信用資產,未來的咖啡產量和土地收益都會變成現實世界資產的代幣化,採用雙鏈架構設計實現代幣流通,並設立開曼群島離岸公司隔離風險和監管沙盒制度建立合規架構。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通過部署衛星遙感、物聯網傳感器和無人機航拍的方式數據採集,使每株咖啡樹都能生成獨立動態NFT,明確底層資產產權的真實性,公開透明的及時反饋給投資者,增加投資者的信任度。明確具體分配比例,並通過智能合約部署,自動分配收益,還能在去中心化交易所自由交易,極大增強了代幣的流動性。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向美國SEC提交STO備案,披露代幣經濟模型及風險因素,通過香港SFC“沙盒測試”,獲得零售投資者準入許可。在一級市場發行階段,分為向機構定向發行代幣的私募階段和通過平台向零售投資者開放認購的公募階段發行。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代幣登陸交易市場,實現24小時全球交易,在日常的消費中,消費者購買S公司咖啡還可獲得0.01棵虛擬咖啡樹NFT,累積可兌換實體折扣,大大促進了日常的消費,打通了消費場景和金融場景。

飒姐團隊認為,如果傳聞一切如看上去一樣美好且項目得以順利推進,那麼S公司這回不僅僅是一筆投資,更是一次對傳統供應鏈模式的顛覆性嘗試

在傳統的農業供應鏈中,存在著諸多痛點:資金流轉效率低下、信息不透明、小農戶融資困難、供應鏈溯源成本高昂等。而本次S公司發行RWA,正是試圖通過區塊鏈技術,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融資成本降低,不再需要中間環節和繁瑣的手續,將日常的消費者也變為投資者,面向全球投資者,特別是個人投資者,都可以參與其中。

中國的眾多消費品牌是否可以複製?

假設前述模式能夠走通,那麼,國內消費品牌是否可以複刻S公司發行RWA的模式?

簡要結論:我們認為在當前國內監管環境下,仍有風險。

首先,境內目前對於發行RWA,繼續貫徹“九四禁令”的核心思想,在國內嚴格監管的環境下,對於虛擬貨幣還是持相對否定態度,且短期之內並不會有很大的改變,中國的消費品牌需確保RWA項目不涉及非法集資、虛擬幣交易等紅線。

其次,國內公司須具備區塊鏈技術應用能力,確保資產數據的上鏈、確權和智能合約執行。目前部分消費品牌在數字化運營方面有一定基礎,但需進一步投入大量的技術資源。

最後,並非是所有的消費品牌都適合該路徑,需要有穩定的現金流,一定數量的門店,穩定的消費群體,且具備的優質資產可以進行拆分,分別進行代幣化,將小額高頻的資產進行融合,才能達到增加流動性的效果。

寫在最後

飒姐團隊始終認為,RWA的使命就是將傳統行業和區塊鏈技術更好的進行結合,將消費和金融連接起來,擴大市場,增強市場的流動性,更好的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進而使得區塊鏈不再是小眾的技術,而是能夠解決現實世界問題、創造實際商業價值的主流技術。

但金融創新必須在法律與監管的軌道上進行,目前我們對於我國大陸地區,直接發行RWA的看法仍偏消極。當前,一些試圖繞過監管、打擦邊球的行為其實已經屢見不鮮,我們建議夥伴們,還是需以慎重態度看待這類行為。

相關推薦:報告:新加坡、阿聯酋是"最痴迷加密貨幣"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