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實物資産代幣化”(Physical Asset Tokenization)迅速昇溫,成爲連接傳統金融與區塊鏈的重要橋梁。以下是基於近期市場動態與新聞報道的事實分析。

一、黃金數字化試點邁出結構性一步

倫敦黃金市場推出“Pooled Gold Interests”(PGIs)數字黃金産品,以信托模式實現對實物金的分割所有權。該項目旨在將黃金從靜態儲存轉化爲可在區塊鏈上交易並産生收益的資産,吸引資産管理者和銀行等機構參與。儘管傳統市場對此仍保持謹慎,但這是貴金屬市場數字化的重要突破。

二、中國房地産巨頭探索代幣化路徑

中國大型開髮商新城控股成立“數字資産研究院”,探索將知識産權和資産收益代幣化,並計劃年底前髮行與其吳樾廣場相關的NFT産品。這是國內房企探索資産上鏈實現流動性突破的典型案例。

三、Tokenization 市場規模持續擴張

全球對實物資産代幣化的關注顯著上昇。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已有約 1850 億美元的實物資産完成代幣化,涉及領域包括空中權、收藏品、林業等創新類型資産。

與此同時,到 2024 年底,RWA(Real-World Assets)代幣化資産總規模已超過 500 億美元,涵蓋債權、地産、大宗商品等;其中,代幣化房地産項目達 240 億美元,已上線資産約 54 億美元,且二級市場交易量同比增幅達 40%。

機構視角亦高度看好未來:貝恩資本預計,到 2030 年全球可代幣化資産規模將達 16 萬億美元;McKinsey 則預估市場潛力甚至可達 2–4 萬億美元。

四、銀行推動資産上鏈機製完善

美國銀行報告披露,投資者對房産、股票、債券等實物資産的代幣化興趣顯著上昇;迪拜土地局計劃到 2033 年實現約 160 億美元的地産數字化,推動分割所有權機製落地。

五、多國監管沙盒步入實操階段

多地監管框架逐步落地落細:

歐盟 MiCA(Markets in Crypto-Assets)正式啟用,爲代幣化証券提供統一法規基礎;

亞洲方麵,新加坡、香港、迪拜等地推出沙盒與許可路徑,新加坡的 Project Guardian 推動銀行存款、基金與 FX 等資産數字化,香港 SFC 髮佈零售基金與 VATP(虛擬資産交易平颱)方麵指引;迪拜通過 VARA(虛擬資産監管局)爲 RWA 市場提供許可機製。

六、流動性仍是核心障礙

儘管資産上鏈勢頭強勁,但學術研究指出,RWA 代幣化後的二級市場流動性仍然低迷,如交易量少、持有者長持、二級市場活躍度不足。這源於監管限製、估值不透明、清算機製欠缺、托管集中等結構性問題。

七、傳統金融與 DeFi 融合加速

越來越多傳統金融巨頭和 DeFi 協議參與 RWA 實踐。典型如 MakerDAO 用國債支持 DAI,BlackRock 等金融機構佈局代幣化基金,同時幣圈也在推動合規技術與信任機製建設。

總結與展望

實物資産代幣化正從理唸向實踐快速演化,遍佈黃金、房産、知識産權、農業等多領域。在市場規模與監管沙盒雙輪驅動下,代幣化正具備向主流金融體繫滲透的潛力。

但目前依舊麵臨挑戰——尤其是流動性不足、估值難題、合規不統一等,這些都需行業與監管協力解決。未來若能協調多方力量,實現技術、法治與市場的深度融合,實物資産代幣化或將成爲金融創新的新支柱。

相關推薦:Galaxy Digital CEO:AI代理將成爲穩定幣的最大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