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 Research推出了一套加密框架,該框架可在無需硬分叉、無需更換地址或更新密鑰的情況下,為區塊鏈系統提供針對量子計算威脅的防護能力。
密碼學家Kostas Chalkias週一在X平台發文稱,他與Sui Research共同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標誌著部分區塊鏈實現量子轉型的一項重大突破”。他指出,儘管這種新方法適用於Sui、Solana、Near、Cosmos等網絡,但並不適用於以太坊和比特幣。
“據我所知,這是首個可向後兼容的量子安全區塊鏈錢包升級路徑,能夠避免未來分叉或賬戶凍結。”Chalkias表示。
Unstoppable Wallet研究員Dan Dadybayo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表示,這篇論文是“近年來最重大的加密學突破之一”。他表示,該方法能夠實現量子安全的錢包升級,無需更換地址,無需重新簽名,也無需進行硬分叉。
硬分叉是指對區塊鏈協議規則的重大變更,且該變更不具備向後兼容性,這意味著運行舊版軟體的節點無法驗證按照新規則創建的區塊。
如果硬分叉未被所有網絡維護者採納,可能引發爭議,並導致網絡分裂為兩個獨立的鏈。比特幣(BTC)與比特幣現金(BCH)、以太坊(ETH)與以太坊經典(ETC)就是典型的例子。
日益逼近的量子威脅
雖然Chalkias表示,他認為“我們距離能夠攻破加密系統的量子優越性還有很遠”,但許多專家已將該威脅視為現實。
隨著量子計算機日益具備破解區塊鏈核心加密算法的能力,開發者們正加緊尋求解決方案。
以比特幣為例,相關社區的討論也越來越激烈。4月中旬,早期密碼朋克、曾被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引用的Adam Back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表示,量子計算壓力或將揭示區塊鏈化名創造者是否仍然存在。
Back解釋,量子計算可能導致中本聰持有的比特幣面臨被盜風險,這將迫使其必須將資產轉移至新地址以防止丟失。此外,比特幣社區也可能不得不考慮,在量子計算攻擊變得現實後,是否應凍結那些易受威脅的地址。對此,Chalkias補充道:
“一旦量子計算機出現,數百萬個錢包,包括中本聰的錢包,都可能瞬間被清空。如果你的公鑰已經公開,最終都將被破解。”
這一創新如何改變局面
當前,大多數針對量子計算威脅的解決方案,通常是將密鑰更換為基於後量子密碼學的新密鑰,並對網絡底層軟體進行全面重構。而採用新提出的方案,則可以在無需更換地址、無需重新簽名或進行區塊鏈硬分叉升級的前提下,實現量子安全的錢包升級。
這一突破主要針對採用Edwards曲線數字簽名算法(EdDSA,以下簡稱EdDSA)的鏈。
Dadybayo在說明中表示:“該方案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像Sui、Solana和Near等基於EdDSA的鏈,會通過種子以確定性方式生成私鑰。這一特性可用於零知識證明,以授權安全遷移密鑰。即使是休眠賬戶也適用。”零知識證明允許用戶在不暴露私鑰的前提下,證明自己掌握了密鑰生成所用的種子。
加密研究機構3MI Labs的科學總監Tomer Ashur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表示,這一方法“能夠隱藏量子攻擊者發起攻擊所需獲取的部分數據。”他補充說:“這種方案並非替換EdDSA,而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以抵禦量子攻擊。”
區塊鏈可以將這種零知識證明視為授權,接受後量子密碼公鑰作為網絡新公鑰。這樣便無需更換賬戶ID(原EdDSA公鑰仍然可用);無需對歷史交易重新簽名;也無需進行區塊鏈硬分叉升級。
此外,休眠賬戶也將從中受益。換句話說,若比特幣自誕生以來便採用EdDSA簽名,未來關於中本聰比特幣是否會被凍結的爭議將不會出現。
Cardano互操作協議Mynth創始人Robert Roose坦言,若該論文結論成立,這將是一項重大突破。他補充道:“前提是這一結論確實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