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提案已提交至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加密資產特別工作組,警告稱,除非採取應對措施,量子計算可能摧毀比特幣、以太坊及整個數位資產生態系統的密碼學基礎。
提交給工作組的書面材料名為“後量子金融基礎設施框架(PQFIF)”,由Daniel Bruno Corvelo Costa撰寫,他是眾多提交書面意見的個人和實體之一。
該框架規劃了數位資產(如比特幣和以太坊)密碼學基礎過渡到量子抗性標準的路線圖。同時警告,如果現有加密方式在量子攻擊下失效,數萬億美元的數位資產將面臨風險。
該提案於週三發布,指出加密相關量子計算機(CRQC)技術進步“可能破壞保護數萬億美元資產的核心安全機制,引發系統性風險、投資者大規模損失和市場信心的全面喪失。”
材料強調“先收集,後解密”威脅,即對手已經收集敏感加密數據,待量子突破後再解密。這一“先收集,後解密”策略正成為網路安全領域的重大關切。
早期加密措施應對量子威脅
該提案呼籲及早應對量子計算威脅,建議對數位資產平台進行自動化漏洞評估,優先處理高風險系統(如機構錢包和交易所),並分階段從經典密碼學遷移到後量子密碼學。
此外,該計畫結合了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於2024年定稿的標準,包括FIPS 203–205,並將HQC作為備選方案。
其中一個緊急問題是量子技術突然突破帶來的系統性風險。現有密碼學遭到成功攻擊後,投資者將面臨巨大損失,託管方和支付機構的運營將陷入混亂,市場信心也將瓦解。
專家警告,“Q-Day”,即量子計算機能夠破解比特幣加密的那一天,最早可能在2028年到來。
提案指出:“必須建立具備量子抗性的數位資產生態系統,以保護投資者資產並確保美國資本市場的長期完整性。”
比特幣開發者提議量子抗性升級
今年7月,開發者提出了一項新的比特幣改進提案(BIP),名為“後量子遷移與舊版簽名淘汰”,建議逐步淘汰比特幣現有簽名方案,採用量子抗性替代方案。
該提案規劃了分階段遷移,初期將阻止用戶向易受量子攻擊的舊地址發送資金,約五年後將凍結所有存儲於此類地址的比特幣,使其無法支出。
據Cointelegraph報導,Naoris Protocol首席執行官David Carvalho近日表示,量子計算的興起對比特幣安全構成迄今最嚴重威脅,或將在五年內甚至更短時間內破解其密碼學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