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倫敦南華克刑事法庭再次成為全球焦點。備受關注的英國最大規模比特幣洗錢案、中國天津藍天格銳特大非法集資案主犯錢志敏(又名Yadi Zhang、Huahua),正式出庭受審。這起案件不僅涉及高達430億元人民幣的非法集資和6.1萬枚比特幣的跨境洗錢,更將有中國辦案警官親赴倫敦出庭作證,多名中國受害者在天津的法院遠程視頻出庭作證,標誌著中英兩國在加密貨幣犯罪領域的司法合作邁出了關鍵一步。這場預計持續12週的庭審,將深刻揭示加密貨幣在犯罪活動中被濫用的風險,以及跨境資產追回的複雜性與挑戰。
一、案件核心:430億龐氏騙局與6萬枚比特幣洗錢
錢志敏的犯罪手法,是典型的龐氏騙局與加密貨幣洗錢的結合。
非法集資: 2014年至2017年,錢志敏以“天津藍天格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名義,向約13萬名中國投資者販售高收益“投資理財”產品,承諾100%至300%的回報。三年間,她通過“以後金還前金”的手法,累計非法集資430億元人民幣。
加密貨幣洗錢: 2017年中國頒布加密貨幣禁令後,錢志敏迅速將非法所得資金轉換成比特幣,並利用其聖基茨和尼維斯護照潛逃英國。英國警方在2018年至2021年通過對她的同夥文健的調查,查扣了6.1萬枚比特幣,當時市值約67億美元。錢志敏本人則在2024年4月落網。
這起案件的刑事案件編號是T20240028,由英國皇家檢控署出庭起訴。錢志敏被指控兩項洗錢罪,涉及在2017年中國頒布加密貨幣禁令之前,將非法所得轉換成比特幣並隨後轉移到英國。LING Seng Hok被列為案件共同被告,案件的合併審理意味著法庭上的證據鏈會同時涉及兩人的加密資產流轉。
二、中英司法合作:跨境追贓的突破與挑戰
此次庭審的最大亮點之一,是中英兩國在司法合作框架下的突破性安排:
中國警官出庭作證: 將有中國辦案警官親赴倫敦出庭作證,提供關鍵證據。
中國受害者遠程作證: 多名中國受害者將在天津的法院遠程視頻出庭作證,直接向英國法庭陳述受害情況。
普通話傳譯: 庭審現場已安排普通話傳譯,確保溝通無障礙。
然而,受害者尋求跨境追回資金仍面臨巨大障礙。根據英國2002年《犯罪收益法》(POCA),中國投資者必須證明被扣押比特幣的所有權,並遵循複雜的鏈上追蹤程序。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特性使資產識別變得複雜,而中英之間有限的司法合作(依賴於2013年簽署的司法協助條約)也拖延了案件的解決。截至2025年1月,4500枚被扣押的比特幣不翼而飛,凸顯了數字資產追蹤領域的漏洞。
三、庭審焦點與辯護策略:合法投資還是犯罪所得?
庭審預計持續12週,將在聖誕節前結束。控方開案陳詞(opening)將明確每一項罪名的時間段、錢包和交易所標識、共犯分工,對於研究檢方思路和分析案件走向至關重要。
錢志敏的辯護團隊由加密貨幣專業律師羅傑·薩霍塔(Roger Sahota)領導,否認了這些指控,並堅稱其持有的比特幣是合法投資,而非犯罪所得。英國皇家檢察署(CPS)已將其指控限制在與資產相關的犯罪,理由是起訴這起主要在中國實施的欺詐行為存在司法管轄權挑戰。
四、全球影響:加密貨幣監管與反洗錢框架的重塑
此次審判的結果將對全球加密貨幣監管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鏈上證據處理: 英國法院將測試大規模鏈上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處理方式,這將為未來處理類似案件提供重要參考。
反洗錢框架: 此案也可能影響未來的反洗錢框架,促使各國加強對加密貨幣交易的監管。
資產追回與引渡: 法律專家指出,中國傾向於國家主導的資產遣返與英國依賴司法程序之間存在矛盾。兩國之間缺乏引渡條約,這進一步增加了錢志敏因最初詐騙案被起訴的難度,該案目前仍在中國調查中。2025年,英國下達了沒收令,要求文健支付300萬英鎊的收益,這凸顯了英國對資產追回而非引渡的重視。
結語
錢志敏6萬枚比特幣洗錢案的開審,是全球司法界在數字資產時代面臨的重大挑戰。多名中國受害者出面作證,以及中英兩國司法合作的突破,為跨境追贓挽損帶來了希望。然而,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匿名性以及複雜的鏈上追蹤程序,使得資產識別和追回仍然充滿挑戰。此案的結果將不僅影響錢志敏的命運,更將對全球加密貨幣監管、反洗錢框架以及跨境司法合作產生深遠影響,為處理加密貨幣相關犯罪樹立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