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行業普遍放緩的背景下,Gate Ventures 最近的一步棋顯得格外關鍵——這家源自 Gate Group 的風險投資與生態建設機構,自 2021 年起專注於投資“去中心化基礎設施、中介軟體與應用”。如今,它宣佈已完成對去中心化永續合約交易所 ADEN 的戰略性收購:ADEN 是一家 2025 年初成立的平台,月交易量超過 200 億美元,註冊交易者超 20 萬,在全球 DEX 永續榜單中位列前三。按照官方披露,ADEN 將遷移至 Gate 自研的 “Gate Layer” 並計劃於 11 月 3 日正式上線。

這場收購的意義,不只是增加一個業務板塊。它更像是一個象徵:當 Gate Ventures 這樣的頭部品牌主動走向鏈上、走向“去中心化衍生品”,這表明行業的焦點已經從“中心化平台競爭的存量博弈”轉向“鏈上生態系統的結構整合”。與此同時,在同一時間軸上,類似項目也在湧現——如 Hyperliquid(其代幣 HYPE 曾突破 160 億美元市值)和 ASTER(上線即爆紅,24 小時漲幅高達 1650%、TVL 一度突破 20 億美元)都在分別從技術性能與生態勢能路徑推動行業。把這三件事放在一起,傳遞出一個更深層的信號:去中心化衍生品,正在成為全球加密品牌“下一階段戰略共識”。

為什麼大家都在做“去中心化衍生品”

要理解這股趨勢,必須先看行業的週期結構。過去兩年,加密市場的主要矛盾並非“缺用戶”,而是“缺信任”。中心化平台的封禁與爆雷事件,讓越來越多資金開始尋求“可驗證的託管、安全的結算”。與此同時,Layer 2 網路性能提升、撮合效率改善、鏈上資金流通成本下降,使得“去中心化衍生品”這一長期概念,第一次具備了現實的產品基礎。

從品牌戰略角度看,這其實是一個“認知升級”問題:在 2021 年,誰能讓用戶“賺快錢”,誰贏;到了 2025 年,誰能讓用戶“放心放錢”,誰贏。Gate Ventures 的收購正落在這一邏輯上。過去,它是撮合效率的代表;現在,它要成為結構信任的代表。ADEN 的量能與社區基礎,讓 Gate Ventures能夠直接進入去中心化衍生品市場核心賽道;而 Gate 自研基礎設施與生態系統,則為 ADEN 的擴展與持續運營提供了可能。這種“量能 + 結構”的結合,是對傳統交易模式的再定義。換句話說:技術不再是品牌的唯一主角,信任架構才是核心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從 Hyperliquid(技術派)到 ASTER(生態派),再到 Gate × ADEN(體系派),各自選擇了不同路徑,卻在同一個方向上收斂。

三種品牌路徑:技術派、生態派與體系派

這三家平台代表了去中心化衍生品賽道的三種品牌邏輯。

技術派 – Hyperliquid (HYPE): 背後的團隊靠撮合速度和深度改寫了“DEX 等於慢”的固有印象。其增長故事非常“工程化”——數據驅動、性能可驗證、做市透明。Hyperliquid 成為行業標杆,不僅因為其交易量大,更因為它讓“效率”成為品牌資產。

生態派 – ASTER: 成功來自另一條路徑——勢能聚合。它利用生態背書、空投激勵、媒體擴散,實現“冷啟動即爆發”。TVL 在極短時間內突破了 20 億美元。這樣的模式是“流量型去中心化”,其挑戰在於能否轉化為穩定用戶關係。

體系派 – Gate × ADEN: 相比之下,Gate Ventures 的選擇更具“制度化品牌”特徵。它既沒有從零開始重建一個 DEX,也沒有靠單一代幣炒作流量,而是直接把一個成熟體量的 DEX 併入自己的生態,快速建立一套“去中心化可控體系”——交易有保障、清算可驗證、生態可擴展。品牌想傳達的是:“我們的去中心化,不是一場活動,而是一種能力。”

下一個競爭階段,拼的不再是技術

在過去,加密交易平台拼的是“多快”“多量”“低費率”。但當用戶不再只是“交易者”,而成為“資產管理者”,平台的競爭邏輯就從“多快”轉向“多穩”。從 Hyperliquid 的性能證明,到 ASTER 的生態聚合,再到 Gate × ADEN 的體系整合,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三種策略,更是整個行業的自我進化。

去中心化衍生品不再只是一個賽道,而是一種方向:它重新定義了品牌與信任的關係,也重新定義了“增長”的含義。Gate Ventures 的這一步棋,某種程度上是行業的縮影——從交易工具到生態架構,從用戶熱度到結構信任。當“去中心化”不再只是反叛的口號,而成為品牌的底色,真正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相關推薦:MegaETH代幣銷售超額認購8.9倍,獲得4.5億美元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