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持續影響全球供應鏈,比特幣挖礦產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全球三大比特幣礦機製造商——比特大陸(Bitmain)、嘉楠耘智(Canaan Creative)和比特微(MicroBT),均來自中國,它們正積極在美國建立製造基地,以規避關稅風險。與此同時,全球各國對比特幣(BTC)採礦業的看法也在發生轉變,從最初的能源消耗質疑,逐漸轉向將其視為解決能源過剩、促進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一、中國礦機巨頭赴美設廠:關稅戰下的戰略轉移
比特大陸、嘉楠耘智和比特微這三家中國公司,佔據了全球90%以上的礦機市場份額,是比特幣挖礦生態系統上游的關鍵參與者。面對美國日益升級的關稅政策,它們選擇在美國本土設立生產基地,成為應對貿易摩擦的戰略性舉措。
比特大陸早在去年12月,也就是川普贏得總統大選後不久,便開始在美國生產採礦設備。嘉楠科技高管Leo Wang向路透社透露,在川普宣布「解放日」關稅後,該公司已開始在美國進行試生產,旨在規避關稅。排名第三的MicroBT也表示,正在「積極在美國實施本地化戰略」,以「避免關稅的影響」。這一系列舉動不僅能保護這些公司免受關稅影響,也可能加劇美國對中國在晶片製造和能源安全等領域的擔憂。
二、比特幣挖礦:從能源消耗者到能源優化者
長期以來,比特幣挖礦因其巨大的能源消耗而備受爭議。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對能源管理的深入理解,全球各國對比特幣挖礦的看法正在發生轉變,將其視為解決能源過剩、優化電網穩定性的潛在方案。
例如,白俄羅斯已啟動一項利用比特幣礦場吸收多餘能源的研究。巴基斯坦則為比特幣(BTC)和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預留了2000兆瓦的電力。擁有大量風力發電的美國德克薩斯州,甚至將挖礦視為緩解電力供應劇烈波動的一種方式。研究員丹尼爾·巴頓指出,這種可控的需求可能正是世界各地電網處理風能和太陽能等綠色但不可預測的能源所需要的。
三、法國的創新實踐:將挖礦納入國家能源計畫
法國是這一轉變的典型案例。該國超過70%的電力來自核電站,發電量常常超過銷售量,導致大量電力被浪費。能源研究員拉斐爾·布洛赫表示,2024年法國浪費了價值約8000萬歐元的電力。
現在,一群法國議員已向國民議會提交了第547號修正案,要求將比特幣挖礦納入國家能源計畫。他們認為,比特幣礦機可以在幾秒鐘內啟動和停止,使其成為吸收突然出現的電力盈餘的理想選擇。透過在發電站附近建立挖礦中心,甚至利用因工廠關閉而閒置的舊工業區,可以有效利用過剩電力,同時在面臨衰退的地區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此外,礦機產生的熱量還可以用於供暖或工業用途,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挑戰與展望:平衡能源利用與環境影響
儘管比特幣挖礦在能源優化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但批評人士仍警告其高耗電量。儘管法國電網大部分是低碳電網,但並非零碳。引入過多的礦機可能會迫使當局延長老化反應爐的運行時間,或在用電高峰期啟動備用天然氣發電廠,從而削弱氣候目標。因此,立法者必須明確限制採礦能力,並將營運與實際電力盈餘掛鉤,以確保其可持續發展。
結語:
全球貿易戰和能源轉型的雙重壓力,正在重塑比特幣挖礦產業的全球版圖。中國礦機巨頭赴美設廠,是應對關稅挑戰的必然選擇;而各國對比特幣挖礦看法的轉變,則揭示了其在能源管理和經濟發展中的潛在價值。未來,如何在利用比特幣挖礦優化能源效率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環境影響,將是全球各國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