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全球數字金融樞紐的地位日益鞏固,其清晰的監管框架正吸引著全球資本的目光。近日,港媒報道稱,中資科技巨頭正積極尋求與香港數字銀行合作申請穩定幣牌照,引發市場廣泛關注。這一趨勢不僅預示著香港穩定幣市場將迎來新的格局,更可能加速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進程,引爆萬億級市場。
一、中資巨頭「搶灘」香港穩定幣牌照:數字銀行成新寵
合作模式: 港媒稱,中資科企可能與香港數字銀行合作申請穩定幣。中資科技巨頭是香港本地數字銀行股東之一,關注代幣化資產交易和跨境支付。
富途證券的探索: 富途集團董事總經理曾煜超表示,將探索用戶使用穩定幣作為平台餘額或持倉資產買入股票,並協助處理法幣清算及結算環節,以便投資。
RWA的吸引力: RWA是指將現實世界中的資產,尤其是可產生穩定收入的資產,如酒店租賃、光伏發電、甚至股票、債券、大宗商品等,可透過區塊鏈技術進行代幣化,使其能夠在鏈上進行交易、管理和流通。
「命題作業」: 多位在港中資機構的金融從業者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他們將「嘗試落地RWA項目」,甚至有人直接將其稱之為「命題作業或指定功課」,反映出國內總部對RWA的重視。
律所生意興隆: 香港部分律所在幣圈板塊的生意開始增多,其中包括金杜律師事務所及君合律師事務所,這使得香港中資機構的從業者變得更加繁忙。
RWA會議爆滿: 8月7日,螞蟻數科和其他機構等一起在港交所舉辦了一場關於RWA的行業會議,其中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前行政長官梁振英,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等人出席了會議。當日下午2點半開幕時,會場爆滿,大多數人都沒有座位,站在會場後方。
二、在港中資金融機構踴躍嘗試RWA:自上而下的戰略部署
「Top Down」驅動: 一位外派駐港的國企資管負責人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現在這一波其實是top down(自上而下)的,總部希望駐港的機構嘗試去做RWA,為以後穩定幣發行後的生態發展做準備。」
先行者: 華夏基金香港公司、太平資管香港公司、嘉實基金、博時基金等中資機構在港發行了部分幣圈產品。華夏基金(香港)公司已於2024年在發行了比特幣現貨ETF、以太坊現貨ETF以及2025年2月在港發行了港元貨幣基金代幣化基金,並於今年7月又推出了人民幣貨幣基金代幣化和美元貨幣基金代幣化基金。
業績亮眼: 截至8月21日收盤,華夏基金比特幣現貨ETF的規模約20.72億港元。嘉實基金和博時基金的比特幣ETF規模分別為2.6億港元、14.75億港元。太保資管香港曾於今年3月推出了首只美元貨幣市場基金代幣化產品(CPIC Estable MMF),發行規模1億美元。
未來展望: 一位在港的中資機構負責人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這並不意外,未來所有人都得學習上鏈產品。在他看來,隨後可能會有更多的金融產品上鏈。
三、RWA的「虛火」與冷靜思考:並非所有機構都適合
「虛火」論: 太保資管香港CEO周成崗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當下RWA在香港「過於火熱了,這是虛火,得冷靜。」他認為,所有的金融資產將來都有機會上鏈,但暫時無法預測具體的時間表,因為這取決於RWA整個生態的發展。
金融邏輯與解決問題: 並非所有的資產都要上鏈,資產上鏈本身需要符合金融邏輯,且上鏈是為了解決具體的問題。對於不足夠優質的底層資產來說,即使上鏈了,其流動性依舊堪憂。
法律權益與底層資產: RWA實際上基於一整套法律系統而建立的產品。不管是對於投資者持有RWA資產的代幣的權益、還是該權益對應的底層資產的所有權等,都需要有明確的法律規範。
結語:
中資科技巨頭與香港數字銀行合作申請穩定幣牌照,是香港數字金融領域的一大亮點。這不僅預示著香港穩定幣市場將迎來新的格局,更可能加速RWA代幣化進程,引爆萬億級市場。然而,在RWA熱潮背後,也需要冷靜思考,並非所有機構都適合參與,且RWA的落地需要符合金融邏輯,解決具體問題。香港正試圖在嚴監管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以鞏固其作為國際數字金融樞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