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區是全球少數率先為穩定幣出台“發牌制度”的地區之一,最初被視為數字資產與跨境支付創新的熱土。自今年8月 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穩定幣監管框架,市場一度湧入科技與金融巨頭布局。但如今,曾明確表達“搶先一步”意圖的科技大廠卻已暫停在港發行穩定幣計劃。
目前,香港穩定幣的監管框架雖初具雛形,但市場從“衝刺”變“觀望”,創新腳步因此戛然而止——香港是否仍是“穩定幣拓荒地”,還是在監管強音中轉入“穩步等待”狀態,成為當前業界新焦點。
監管先行:香港穩定幣發展步伐迅速
2024年,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了《穩定幣發行人牌照制度諮詢結果報告》,明確規定持牌發行人必須確保其已發行並流通的穩定幣有儲備資產提供全額支持。此外,金管局還要求持牌發行人將儲備資產交由香港持牌銀行保管,並將儲備資產與發行人本身的資產進行有效隔離。這些措施旨在加強對穩定幣市場的監管,確保金融穩定。
香港特首李家超此前也在施政報告中宣布,正積極落實穩定幣發行人制度,並將重點發展代幣化資產。金管局將繼續推進Ensemble項目沙盒,支持商業銀行推出代幣化存款和真實代幣化資產交易,例如用代幣化存款結算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並協助政府將代幣化債券發行恆常化。此外,報告還提及將豐富黃金投資工具,支持開發代幣化黃金產品等新產品。
雖然香港在監管框架上行動迅速,但豐滿的理想仍然受到現實的掣肘。
內地監管“潑冷水 但中國數字資產戰略未轉向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人民銀行(PBOC)近期已召集多家受其監管的內地企業(包括銀行及非銀行支付機構),要求它們在接到央行進一步指示前,不得推進在香港的穩定幣計劃。中國證監會近期也建議內地券商暫停在香港的RWA項目,擔心市場出現過熱跡象。這反映出中國監管機構正試圖給近幾個月香港市場上圍繞穩定幣及“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的熱潮降溫。
不過,有分析稱,儘管中國監管機構已出手約束,但在與美國競爭的背景下,中國在數字資產領域的總體開放態度並未改變,因為相關指導似乎僅針對在境外(包括香港)開展相關業務的內地註冊企業,並不應被解讀為中國全面否定香港數字資產發展路線。
香港Red Date Technology公司創始人兼CEO Yifan He表示,隨著特朗普政府推動美國數字資產發展的力度加大,中國依然認識到加密資產在與美國競爭中的重要戰略作用,並在今年加快了對數字資產的探索。
“目前最重要的變量是美國的動向,美國越積極推動數字資產發展,中國就越有必要做出回應,因為在兩國競爭格局下,貨幣政策幾乎是經濟領域中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在此背景下,不少此前在香港地區積極布局代幣化計劃的企業正在變得更加謹慎、低調。例如,招商銀行的子公司CMB International Asset Management就在上週刪除了其在微信公眾號上的一篇聲明,該聲明原本宣布與幣安(Binance)旗下的 BNB Chain合作推出一隻代幣化美元貨幣市場基金。
螞蟻集團曾在今年6月表示將參與香港穩定幣試點項目,京東也曾表示會加入試點計劃,但如今,兩家科技巨頭都已暫停在香港發行穩定幣計劃。
監管之下的香港數字資產發展:風險管控與機構創新並重
儘管香港地區早已獲准打造稱數字資產中心,但中國監管機構要求收緊香港穩定幣及RWA業務的做法,其實也反映出其對資本管制的持續擔憂。
香港科技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唐波指出,穩定幣與RWA代幣化涉及貨幣控制、跨境資本流動與投資者保護等關鍵問題。從根本上看,穩定幣的運作方式類似於“狹義銀行”,即發行完全由安全資產支持的負債。這類產品可能通過“吸走存款、重塑信貸渠道、引入新的系統性風險”對傳統金融中介機構造成壓力。
他認為,未來香港應聚焦由機構主導的創新,例如政府債券代幣化或用於貿易結算的受監管穩定幣,藉此發揮其連接東西方市場的橋樑作用。
“只要香港在監管框架上與內地的關切保持一致,同時繼續保持全球互聯性,它仍然可以是一個可信的國際數字金融中心,而非監管灰色地帶的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