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穩定幣為核心的區塊鏈項目Plasma於上個星期四(9月25日)正式推出主網測試版,同時發布原生代幣 XPL。根據官方披露的消息,參與Plasma首次代幣發行(ICO) 的投資者收益顯著。即便未通過ICO直接購買代幣,Plasma還是向參與ICO預存款的每一位用戶都空投了價值8390美元的XPL代幣。
CoinGecko數據顯示,XPL代幣在上線初期短暫觸及1.54美元,現在徘徊在1.13美元左右價位。按此價格計算,Plasma的完全稀釋市值達115億美元,較 ICO 時5億美元估值上漲23倍。目前,XPL 市值約20.6億美元,在全球加密貨幣中排名第69。
Plasma創始人兼CEO Paul Faecks此前表示:「主網發布只是開始,我們的目標是讓Plasma成為 Money 2.0 的理想生態。」
Plasma:專為穩定幣設計的Layer-1區塊鏈
Plasma是一個Layer-1區塊鏈,在設計之初就以穩定幣優化為核心。XPL代幣用於支持網絡的質押共識機制。項目獲得Tether CEO Paolo Ardoino與PayPal聯合創始人Peter Thiel投資,並擔任顧問。
今年6月,Plasma在ICO前吸引了10億美元預存資金,參與者可根據預存金額及時長獲得代幣購買份額。隨後,Plasma將總供應量100億枚代幣的10%以5億美元估值銷售給已鎖倉的預存用戶。官方數據顯示,在主網測試版上線三小時內,有一半的ICO用戶已完成代幣認領。
在生態建設方面,Plasma已與Aave、Ethena、Fluid、Euler等超過100個DeFi協議達成合作。然而,隨著網絡的開放,Plasma也意外成為Meme幣的聚集地。其中,基於社區梗發行的代幣「Trillions」市值一度衝至6000萬美元,顯示出社區驅動的投機熱情。
在C端戰略上,Plasma推出了數字銀行應用Plasma One,計劃通過穩定幣借記卡等產品推動數字美元進入日常支付場景,並承諾提供最高4%的消費返現。
「要成為顛覆者」的艱難之路
除了超高的市場關注度,在技術層面,Plasma也採用名為「PlasmaBFT」的快速共識機制,區塊時間縮短至不足1秒,吞吐能力達到每秒數千筆。同時,它內建穩定幣優先架構與gas抽象設計,用戶在轉帳USDT等主流穩定幣時幾乎無需承擔費用。值得注意的是,Plasma 在合規層面也積極布局,已與知名區塊鏈風控公司 Elliptic 建立合作,為支付通道提供 AML/KYT 監測支持。
雖然Plasma在啟動階段表現搶眼,成為真正的「鏈上支付顛覆者」仍面臨重重挑戰。
首先,Layer-2網絡如Arbitrum、Optimism、Polygon和Base已在穩定幣支付場景深耕多年,錢包集成、商戶插件和開發者生態形成了先發壁壘。與此同時,傳統金融巨頭也開始發力,SWIFT等機構已宣布推出自有區塊鏈項目,意在搶奪跨境支付主導權。
其次,支付網絡的規模化高度依賴網絡效應,若商戶、錢包和支付終端遲遲不接入,Plasma的高性能難以轉化為普遍使用。再者,隨著交易量攀升,低費與高穩定性能否持續,將考驗其安全性與技術擴展能力。
最後,跨鏈互操作與合規邊界仍是難題,各國在穩定幣與跨境支付上的監管趨嚴,任何新規都可能對Plasma的發展路徑造成不確定衝擊。
熱點爭議 & 風險一覽:誰在拷問這個神話?
作為一個「星火即燃」的項目,Plasma的曝光率極高,其質疑聲也在同步升溫。
首先,最引人關注的便是鯨魚主導的指控。多家媒體援引鏈上數據稱,在代幣發行與早期交易階段,有大額資金地址低價囤入巨量XPL,並在價格暴漲時實現數千萬美元的賬面收益。這一現象引發外界擔憂:集中度過高的代幣分配,是否意味著市場隨時可能被大戶「套現」主導?
其次,合規與鎖倉問題也成為討論焦點。Plasma在官方文件中明確,美國用戶獲得的代幣要到2026年7月才能解鎖。項目方解釋稱,這是為了遵守當地法規,但批評者認為,這種安排既揭示了監管風險的存在,也埋下未來集中解鎖帶來市場衝擊的隱患。
與此同時,XPL的估值水平也被不少分析師稱作「冒險」。報導顯示,該代幣上線時的完全稀釋估值高達數十億美元,卻尚未有與之匹配的真實業務落地。在缺乏明確的支付場景與穩定收入來源之前,XPL的高估值更像是一場對未來的豪賭。
此外,Plasma賴以成名的零費轉帳承諾也並非完全沒有限制。根據項目官方披露,目前所謂的「零費用USDT轉帳」最初僅適用於Plasma自有產品,未來能否在全生態範圍實現仍存不確定性。部分評論擔心,一旦用戶體驗與宣傳不符,市場信任將受到考驗。
總結:
Plasma主網上線並發布XPL,引發市場高度關注。首批投資者收益可觀,XPL短期衝高後回落至1.13美元,總市值達115億美元。項目依托高性能PlasmaBFT和零費穩定幣轉帳,積極布局DeFi合作與數字銀行應用,但仍面臨競品壁壘、規模化挑戰和監管風險。早期大戶主導、鎖倉安排及高估值成為市場爭議焦點,Plasma究竟是加密新星,還是下一個泡沫?有待時間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