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技術已為比特幣(BTC)在三分鐘內從地球發送到火星提供了可能,只要有接收方即可實現。

上月末,科技企業家Jose E. Puente與同事Carlos Puente發布白皮書,首次提出“過境證明時間戳(Proof-of-Transit Timestamp,PoTT)”概念。據他對Cointelegraph表示,這正是比特幣(BTC)實現星際傳輸所需的最後一環。

該概念設想,未來比特幣(BTC)用戶希望向火星發送付款時,交易可以通過不同的中轉站點跳轉,例如地面天線、衛星,甚至月球附近的中繼站。

每經過一站,交易都會被“蓋章”,然後繼續傳遞,直至到達目的地。

據Puente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指出,PoTT是比特幣(BTC)及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上的“收據層(Receipt Layer)”,並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馬斯克的星鏈或其他衛星服務商搭建的光學鏈路。

“技術基本已準備就緒。一旦地球和火星之間建立起穩定鏈路,PoTT便可運行其上,使比特幣(BTC)成為首個可在行星間無障礙運行的貨幣。”他說道。

“通過模擬火星級別延遲,我們現在就能做一次完整的端到端演示。”
Research, BlockStream, Space, Elon Musk
美國宇航局的探測器最近在火星上發現了一些可能是過去生命證據的岩石。來源:NASA Mars

據Puente表示,運行後,比特幣(BTC)通過閃電網絡轉帳最快三分鐘即可抵達火星,最慢則為22分鐘。

對於每26個月左右會發生一次、持續兩週的火星通信中斷期,據Puente表示,可以通過“使用中繼衛星有意繞開太陽”來規避中斷。

據Puente解釋,PoTT與普通比特幣(BTC)時間戳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其可擴展至外太空及更遠。

“想像在2050年,你從地球向火星的朋友匯款以幫助支付房租。由於行星之間距離遙遠,消息必須經過多個中轉站。”

“每到一站,站點都會為消息蓋上到達和離開的時間戳,就像護照在每個邊境口岸被蓋章一樣。消息最終到達火星時,所有時間戳清晰記錄了路徑和每次轉移的時間。”

據Puente稱,PoTT目前已經可以進行測試。

比特幣已經進入外太空

這一概念建立在Blockstream於2018年12月的實踐基礎上,當時該公司通過五顆衛星實現了比特幣(BTC)在外太空的交易。2020年8月,Spacechain宣稱在國際空間站完成了首筆比特幣(BTC)交易,展示了比特幣(BTC)可在地球外接收。

當然,要在火星上實現比特幣(BTC)交易,仍需有人類或人工智能作為接收方,這尚未實現。目前僅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及其他機構的著陸器、軌道器和探測車探索過火星。

火星還需要有人願意接受比特幣(BTC)。由Jeff Bezos創立的Blue Origin上月開始接受包括比特幣(BTC)、以太坊(ETH)、索拉納(SOL)、穩定幣泰達幣(USDT)和USDC在內的加密貨幣,但目前僅到達距離地球約100公里的卡門線。

馬斯克同樣認為需要標準貨幣

馬斯克的SpaceX計劃在2026年底前抵達火星,長期目標是在火星建立自給自足的城市。

與Puente的觀點一致,馬斯克也認為地球與火星之間的交易需要一種標準貨幣。他此前曾對比特幣(BTC)10分鐘出塊時間表示擔憂,Puente指出,這正是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可發揮作用之處。

“PoTT配合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為馬斯克所要求的實用性提供了解決方案:本地速度與全球結算能力適用於行星間轉帳。”

馬斯克去年1月最初否定比特幣(BTC)作為解決方案,最終同意通過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實現星際支付更為可行。

圖示PoTT如何促進從地球到火星的比特幣交易。來源:arXiv

據Puente表示:“如果我們認真對待多行星文明,就需要一個開放且中立的貨幣基礎,不依賴任何公司、政府或地面站。”他認為比特幣(BTC)是最適合的星際貨幣。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專注於比特幣作為共享標準,並設計PoTT作為一種實用的方法,在保持問責制和個人代理的同時跨越廣闊的距離移動價值。”

PoTT為所有行星而建

Puente指出,PoTT在設計時就考慮到能夠跨恆星宜居帶適用,即其生成的“交易憑證”可用於月球或其他行星的交易。

據他表示,之所以將研究聚焦於地球與火星,是因為這是最清晰的近期案例。

相關推薦:華盛頓特區總檢察長起訴Athena Bitcoin收取未披露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