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TechFLow 深潮,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Korea Blockchain Week (KBW)正在首爾如火如荼地進行,加密從業者的目光都聚焦於韓國。

就在這個時間點,據韓國媒體東亞日報週四報導,韓國互聯網巨頭Naver計劃與Upbit母公司Dunamu進行股份置換,這將使Dunamu成為其子公司。

這意味著,韓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將控制韓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目前,韓國加密市場確實處於空前活躍期。

韓國五大交易所用戶賬戶已突破960萬,約占總人口的18.7%。其中Upbit佔據超過80%的市場份額,日均交易量經常突破100億美元。韓元已成為僅次於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加密交易法幣。

就在本月初的Upbit開發者大會上,Dunamu剛剛發布了自己基於Web3的區塊鏈GIWA Chain和GIWA錢包;這個基於OP Rollup技術的Layer2,展示了Upbit的技術野心。

現在這筆股份置換的交易並非毫無徵兆。

今年7月,雙方宣布合作開發韓元穩定幣;9月,Naver又買下了Dunamu旗下的證券交易平台70%股份。現在看來,這些都是全面收購的前奏。

Dunamu當前估值約8.26萬億韓元(60億美元)。如果交易完成,這將是韓國加密行業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併購案。

Naver 是誰?韓國版谷歌+騰訊

Naver是韓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市值約500億美元。

在韓國,Naver的地位相當於谷歌加騰訊。它既壟斷了70%的搜索引擎市場,又通過旗下產品構建了一個龐大的互聯網生態系統。

大多數中文用戶可能不熟悉Naver這個名字,但一定知道LINE。LINE是Naver的子公司,在日本和東南亞擁有超過2億用戶,是亞洲最大的即時通訊軟體之一。

Naver的業務版圖遠不止於此。

Naver Financial是其金融科技子公司,旗下的 Naver Pay 是韓國最大的移動支付平台,擁有3000萬用戶,幾乎覆蓋了韓國一半以上的人口。從線上購物到線下支付,從轉賬到理財,Naver Pay已經深入韓國人的日常生活。

與全球其他科技巨頭類似,Naver通過核心平台(搜索引擎)獲取用戶,然後不斷擴展服務,形成一個用戶難以離開的生態系統。

在金融領域,Naver一直在加速布局。2019年成立Naver Financial,2020年推出數字銀行服務,2024年獲得證券經紀牌照。今年9月,Naver Pay以686億韓元收購了Dunamu旗下的Securities Plus Unlisted 70%股份。

現在收購Upbit,是Naver金融版圖的最後一塊拼圖。一旦完成,Naver將擁有:

  • 支付工具(Naver Pay)

  • 證券交易(Securities Plus)

  • 加密交易(Upbit)

  • 即將推出的韓元穩定幣

這種垂直整合讓Naver可以為用戶提供從法幣到加密貨幣的全鏈條金融服務。更重要的是,通過LINE的2億海外用戶,這套體系有可能走出韓國,覆蓋整個亞洲市場。

韓國特色:當財閥遇上 Web3

Naver收購Upbit並非孤例。這是韓國大企業全面進入加密市場的最新表現之一。

Kakao 的布局開始得更早。2019年推出公鏈Klaytn,通過KakaoTalk的5000萬用戶推廣Klip錢包。KLAY代幣目前市值排名全球前50。今年9月,Klaytn與LINE曾開發的Finschia鏈宣布合併,組成新的Kaia鏈。

三星則從硬體入手。自2019年Galaxy S10開始,三星手機內置加密錢包功能。三星SDS同時為企業客戶提供區塊鏈解決方案。雖然三星沒有直接運營交易所,但其在基礎設施層面的布局也都是明牌。

傳統金融機構也在加速進場。今年8月,KB金融、新韓金融等八家銀行宣布聯合開發韓元穩定幣項目。這個時間點正好在Naver和Dunamu宣布穩定幣合作一個月後。

這種大企業主導的格局,在韓國並不意外。

韓國經濟長期由大型企業集團主導,前十大財閥貢獻了韓國GDP的主要部分。當新產業出現時,這些大企業通常會快速進入並建立主導地位。

Dunamu成立於2012年,2017年推出Upbit。在韓國這樣的市場環境中,一家獨立公司能發展到8.26萬億韓元的估值並不容易。現在選擇加入Naver體系,可能是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做出的戰略選擇。

從過往信息看,韓國大企業進入加密市場有幾個特點:

第一,資源投入巨大且迅速。Kakao從決定開發區塊鏈到Klaytn主網上線只用了約一年。Naver從7月宣布穩定幣合作到現在準備全面收購Dunamu,僅用了兩個多月。

第二,與政府政策高度協調。韓國政府今年暫停央行數字貨幣項目,轉而支持私營部門開發穩定幣。這個政策轉變的時間,正值各大企業加速布局加密業務。

第三,各自構建獨立生態。Naver有自己的支付系統,Kakao有自己的區塊鏈,銀行聯盟要推自己的穩定幣。每個集團都在構建相對封閉的體系,用戶在不同生態間的遷移成本很高。

這種模式帶來的結果是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

根據公開數據,Upbit 一度佔據韓國73%左右的交易量,Bithumb約佔25%,剩餘的市場份額被Coinone、Korbit等瓜分。隨著Upbit被Naver收購,市場集中度可能進一步提高。

財閥主導、快速推進、實用至上,韓國有自己的加密行業發展模式。

你可能覺得這有點不去中心化,但韓國人似乎不在意。近20%的韓國人參與加密交易,他們更關心的是方便和安全。

全球加密市場的“新財閥時代”

不止是韓國,放眼全球,現在的加密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從草根創業到巨頭壟斷的轉變。

先看中東。幣安今年獲得了阿布扎比主權財富基金的投資,雖然具體金額未披露,但市場傳言數十億美元。迪拜王室支持多個加密項目,將迪拜打造成“全球加密之都”。沙特的公共投資基金(PIF)也在積極布局區塊鏈。

美國走的是另一條路:傳統金融逐步吞併加密市場,最終將其變成另一個資產類別。

隨著政府對加密行業的態度逐漸友好,華爾街各大機構開始轉向。貝萊德推出比特幣ETF,富達提供加密託管,高盛開始加密交易......

Coinbase 雖然還算獨立,但其機構業務佔比越來越高,散戶越來越不是交易的主角。

日本的情況更微妙。樂天早在2018年就收購了加密交易所,SBI Holdings運營著日本最大的加密平台之一。但與韓國財閥的激進不同,日本大企業的加密布局相對保守,更像是防禦性投資。

這些不同模式背後,反映的是各地區對加密貨幣的不同理解,但結果似乎都是類似的:獨立的加密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有吸引力的加密資產,機構持倉比例越來越大。

比如,大的 CEX 和加密基礎設施公司(如穩定幣),從合規和吸引更多增量用戶的考慮出發,要麼逐漸接受傳統資本的大額投資,要麼力求在資本市場上市。

BTC 和 ETH,已經成為了企業加密財庫玩法的搶手資產。

或許這個現象更準確的說法是,加密市場正在分層。

上層是機構主導的、合規的、中心化的市場。這裡有ETF、託管服務、持牌交易所;下層是社區驅動的、實驗性的、去中心化的市場。這裡有 Perp DEX 和 Meme 。

主流市場被大資本控制,服務普通用戶和機構;邊緣市場保持去中心化,繼續技術創新和實驗。

至於這個現象這是好是壞,可能沒有簡單答案。

相關推薦:如果:Naver 收購 Duna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