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Nansen首席執行官Alex Svanevik
自2017年首次代幣發行(ICO)熱潮期間,代幣化首次進入主流視野,早期區塊鏈項目致力於將股票、商品等資產數位化以來,代幣化始終是加密行業推動金融現代化的重要方向。
但許多討論僅止步於公開股票的代幣化,即將現有股票上鏈,實現份額持有和全天候交易。雖然這些舉措有所助益,但與真正的革命相去甚遠。事實上,股票市場本身高度高效,區塊鏈技術的邊際提升空間有限。
真正的變革應發生在那些仍存在深層效率問題的市場和資產類別。私有市場依然不透明、進入門檻高,且主要對超過80%的投資者設置限制。要真正改變金融體系,我們需要重新設計資本獲取機制。股權代幣化有潛力重塑資本形成過程,帶來突破性的金融包容性,而不僅僅是資產數位化。
投資者的遊艇在哪裡?
當前體系下,高增長私有公司的投資機會僅向合格投資者和機構開放,普通投資者無法參與早期成長機會。公司上市時,風險投資和對沖基金已佔據大部分收益。
公開市場曾不是現在的“終局舞台”。一代人之前,公司更早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普通投資者可以享受長期成長紅利。亞馬遜上市時估值僅為4.38億美元,如今的巨頭們往往在估值達到500億後仍保持私有。過去20年,資本形成不斷前移,公司保持私有狀態更久;Stripe、SpaceX與OpenAI如今估值數百億美元,仍未上市。合格投資者規則限制了私有市場參與者,僅限淨資產達100萬美元或高收入者。
這一趨勢不限於矽谷。越來越多公司在歐洲、亞洲和海灣地區通過私募、主權財富基金和家族辦公室,而非首次公開募股(IPO)進行融資。
最終,全球普通投資者被排除在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領域之外。
代幣化有望打破這一循環,不僅惠及投資者,也讓公司受益。公司不必僅依賴有限的風險投資或高淨值個人,將私有股份上鏈可以讓公司面向更廣泛的全球投資者群體籌集資本。
通過數位化持有權和可編程轉讓,區塊鏈基礎設施可安全實現資產份額化、交易及結算,無需傳統中介機構帶來的摩擦。這樣既降低了融資成本與複雜度,也讓普通投資者有機會參與公司成長。對早期員工和支持者而言,也能更容易出售部分股份,無需等到IPO等完全退出,從而提升流動性。
如果沒有這種機制,人們可能會花費多年推動有價值的事業,卻被困於無法變現的股權。代幣化有望徹底解決這一難題。
風險防範還是利益壟斷
到2025年底,私有市場預計將成為價值15萬億美元的壁壘機會,遠超公開股票的增長空間。多數人卻無法參與,美國零售投資者佔家庭總數的62%,卻因1930年代制定的合格投資者法規和信息披露要求被系統性排除。如果允許公司在營收達到3億美元前實現股權代幣化,數百萬人將有機會參與創新型公司,這些領域傳統上僅屬於風險投資和對沖基金。風險必須被正視,但不應被誇大。
最常見反對觀點認為:代幣化可能讓零售投資者暴露於難以理解或承受的風險,且私募股權流動性不足、投機性強、波動大。但這些忽略了公開市場現狀。如今,22歲年輕投資者可以投資高槓桿熱門股票或加密期權,只要有充分信息披露和監管,為什麼不能將500美元投向自己看好的早期AI初創公司?真正的問題在於金融教育不足,長時間存在於教育體系,使普通投資者難以應對任何市場,無論公開還是私有。
代幣化並不意味著放棄保護措施。更高透明度帶來更好結果,而區塊鏈技術正具備這一能力。問題在於:當前體系究竟保護了誰的利益?在將普通投資者排除在外與安全允許他們參與之間,存在平衡點,而代幣化正可實現這一點。這不僅是10倍提升,更是金融包容性的百倍釋放,讓大眾有機會支持他們看好的公司。
訪問權是終極資產
股權代幣化有望重寫參與規則,為公司打開巨大新市場,同時打破僅以財富門檻認定合格投資者的體系。其帶來的雙向突破不僅讓初創企業能夠獲取全球資本,還讓全球投資者自第一天起就參與經濟成長。對於IPO基礎設施薄弱或缺失的新興市場,股權代幣化有望直接跨越傳統體系。
確實,影響巨大,但這有望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財富創造民主化之一。當前資本形成仍被鎖定於高成本、排他性強的體系,限制了創新和參與。代幣化不僅提升了交易效率,更重塑了參與權的分配,將主導權由少數把關者轉向全球協作網絡。這一轉變不僅將改變公司融資方式,更將決定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導權歸屬。
我們無需讓舊有軌道上的列車跑得更快,而是需要鋪設全新的軌道。股權代幣化有望鋪設新軌,並決定下一代是自主創造財富,還是旁觀他人成長。
觀點:Nansen首席執行官Alex Svanev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