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pRadar,這家幾乎見證了整個去中心化應用生態興衰史的區塊鏈數據平台,在成立第七年宣布永久關閉。這個從 CryptoKitties 狂熱中誕生的區塊鏈分析平台,這個曾被千萬用戶奉為“Web3 谷歌”的跨鏈數據中樞,即將在幾天內徹底停止服務。消息傳出後,其代幣 RADAR 應聲下跌 38%,最低觸及 0.00064 美元。
曾經的行業基礎設施,怎麼就走到了財務不可持續的絕境?
從 CryptoKitties 時代走來的數據守夜人
故事要從 2017 年底說起。那年冬天,一款名為 CryptoKitties 的區塊鏈遊戲突然爆火,短短幾週內就把以太坊網絡堵得水洩不通。
兩位立陶宛年輕人,時年 20 多歲的程式設計師 Skirmantas Januškas 和 Dragos Dunica 敏銳捕捉到這一現象。
Skirmantas 曾在國際軟體外包公司 NFQ 擔任開發者,對數據爬取和可視化駕輕就熟;Dragos 則更偏向產品與增長,兩人早在 12 歲時就通過網絡遊戲結識。
於是,2018 年 2 月的一個週末,他們幾乎是憑著一腔熱血,用三天時間敲出了 DappRadar 1.0,一個簡單列出所有以太坊 DApp 的網站。
DappRadar 的出現讓行業第一次有了一個跨鏈、可驗證、統一的數據目錄。在高峰時期,它追蹤上百條公鏈,成為數百萬用戶、投資機構與開發者每日必看的數據源。七年時間,DappRadar 從以太坊單鏈擴展到支持 90+條鏈,追蹤超過 18,000 個 DApp,月活用戶峰值超過百萬。2021 年牛市高峰,它完成由 Naspers、Lightspeed 等機構領投的數千萬美元融資,一度估值數億美元。
資金現實如何掐滅一個基礎設施?
DappRadar 的影響力,遠不止一張張排名榜單。
2020 年 DeFi Summer,它是最早發現 Uniswap 日活暴增的平台;2021 年 NFT 熱潮,它的 NFT 估值工具讓無數玩家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手裡的 CryptoPunk 值幾個 ETH;2022 年熊市,它又是最早拉響 Terra/Luna 警報的第三方。甚至連傳統金融機構,也把 DappRadar 的鏈上數據當作判斷加密資產風險的參考。
然而,影響力越大,運營成本越高。實時抓取 90 多條鏈的數據,需要維護數百台節點、支付高額 RPC 費用,還要對抗日益猖獗的刷量機器人。創始人 Dragos 曾在 2024 年的一次 AMA 裡坦白:“我們每天要過濾掉 90%以上的虛假交易量,這比抓取真實數據貴十倍。”
2025 年,資金更多湧向交易平台、RWA 和 AI+加密敘事,純分析工具的融資環境急劇惡化。DappRadar 的 DAO 金庫裡,97%的資產是已暴跌的 RADAR 代幣,穩定幣只剩區區 4.6 萬美元,月燒錢 1.5 萬美元,跑道不足三個月。
“我們探索了所有選項”,兩位創始人在公告裡寫道。這句輕描淡寫的表述背後,是無數次裁員、降薪、業務收縮的掙扎。最終,他們選擇了體面地謝幕。
為什麼多鏈時代反而讓數據平台更難活?
從行業邏輯看,DappRadar 的倒下並非偶然,而是區塊鏈數據賽道的結構性矛盾集中爆發。表面上鏈越多,數據平台越應受益。但事實恰恰相反。
每多一條鏈,就多一個數據標準、多一套 API、多一批節點成本。多鏈時代帶來的是指數級成本,而非指數級增長,真正高質量、清洗後的數據需要高額成本維護。
於是行業形成悖論:用戶希望免費數據,監管與機構要求高合規、高精度,數據公司需要商業化維持運轉。三者之間很難找到一個自然平衡點。
更深層的矛盾還在於,這是一個敘事驅動型行業,但基礎設施並非敘事主角。2020-2021 年的 NFT、GameFi、DeFi 熱潮讓數據平台水漲船高。但當敘事轉向 AI、RWA 與基礎設施建設時,數據分析類工具瞬間被降維打擊。在加密行業,敘事永遠是最強的流量入口,而非工具。
DappRadar 的命運,只是這個規律的又一例證。在 DappRadar 關閉後,行業面臨一個關鍵問題,跨鏈數據平台還有必要嗎?
市場不會消失,但格局可能會碎片化。短期內,很難有項目再試圖成為“全鏈數據中心”。未來可能出現的是:專注單一生態的深度分析工具;針對金融交易的專業數據服務;由交易所或大型基礎設施方提供的內部分析系統。
此外,大型監管機構與大公司將進一步佔據上游,Chainalysis、Nansen、Elliptic 這類擁有穩定收入結構的企業,將繼續鞏固地位。數據不再是社區工具,而是高門檻服務。
隨著 AI 在數據處理領域的能力不斷提升,傳統統一平台的作用可能將被弱化。未來的數據處理或許不再依賴類似 DappRadar 的統一平台,而是由 AI 工具自動抓取、清洗與標準化。
一個時代落幕,但問題才剛剛開始
DappRadar 的關閉,讓行業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事實:區塊鏈世界追求透明,但支撐透明的基礎設施卻如此脆弱。
2025 年的區塊鏈行業,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透明仍然重要,但透明的代價誰來承受?基礎設施仍然關鍵,但基礎設施的商業模式如何重塑?多鏈仍然是趨勢,但多鏈時代的“共同語言”該由誰來定義?
DappRadar 給不出答案。但它的倒下,迫使整個行業開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