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張100美元的鈔票還能支付一頓晚餐、一場電影和飲品。如今,這筆錢甚至可能連一頓飯都不夠——再過十年,購買力還將持續下降。這並非偶然,而是現代貨幣體系的內在機制——通脹本就被設計其中。
據Cointelegraph最新視頻,我們剖析了貨幣為何會持續貶值,以及各國政府為何希望如此。
故事始於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協議,當時美元與黃金掛鉤,固定為每盎司35美元。1971年,“尼克松衝擊”結束了這一聯繫,美元及全球其他主要貨幣均轉變為完全的法定貨幣,僅憑政府信用支撐。
自1971年以來,購買力不斷下滑,如今需要超過七美元才能買到當年一美元可以買到的商品。當然,貨幣超發並非唯一因素。能源危機、供應鏈中斷和工資上漲同樣推高了價格。
儘管各國央行堅持認為2%左右的通脹率“健康”,但長期結果是法定貨幣不斷貶值。那麼,這對儲蓄者意味著什麼?法幣體系之外還有替代方案嗎?
有人認為,黃金或比特幣(BTC)因稀缺性而具備保護作用,而紙幣則不具備這一優勢。也有觀點認為,若貨幣供應失去彈性,經濟可能因債務壓力而崩潰。
據Cointelegraph視頻介紹,完整視頻將進一步探討這段歷史、失控通脹的風險,以及人們保護財富的策略。歡迎訪問我們的YouTube頻道觀看完整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