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作者:Armando Aguilar,TeraHash資本形成與增長主管

多年來,比特幣一直被視為純粹的惰性資產:一個去中心化金庫,儘管有固定的發行計劃,但在經濟上是被動的。然而,價值超過70億美元的比特幣(BTC)已經通過主要協議獲得原生鏈上收益——這一前提正在被打破。

黃金約230萬億美元的市值大部分處於閒置狀態。相比之下,比特幣現在能獲得鏈上收益,同時持有者保持託管權。隨著新層級釋放回報,比特幣跨越了一個結構性門檻:從單純被動轉向生產性稀缺。

這種變化正在悄然重新定義資本如何為風險定價、機構如何配置儲備以及投資組合理論如何解釋安全性。稀缺性可能解釋價格穩定性。但生產力解釋了為什麼礦工、財庫和基金現在將資產停放在BTC中,而不僅僅是圍繞它構建。

一個能獲得收益的金庫資產不再是數字黃金——它是生產性資本。

稀缺性重要,但生產力占主導

比特幣的經濟基因沒有改變:供應量仍限制在2100萬枚,發行計劃透明,沒有中央機構可以通脹或審查它。稀缺性、可審計性和抗操縱性一直使比特幣與眾不同,但在2025年,這些差異化和獨特因素開始意味著更多。

由於發行率被鎖定,即使新的協議層允許BTC產生鏈上回報,比特幣現在因其將實現的功能而獲得關注。一套新工具讓持有者能夠在不放棄託管權、不依賴中心化平台、不改變基礎協議的情況下獲得真實收益。這保持了比特幣的核心機制不變,但改變了資本與該資產的互動方式。

我們已經在實踐中看到這種效應。比特幣是唯一被正式納入主權儲備的加密資產:薩爾瓦多繼續在其國家財庫中配置BTC,2025年美國行政命令承認比特幣為關鍵基礎設施的戰略儲備資產。與此同時,現貨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現在持有超過126萬枚BTC——超過總供應量的6%。

在挖礦方面,公開礦工不再急於出售。相反,越來越多的礦工將BTC配置到質押和合成收益策略中,以改善長期回報。

很明顯,原始價值主張在設計上已經微妙演變,但在效果上卻是深刻的。曾經使比特幣值得信賴的特性現在也使其變得強大——一個曾經被動的資產正在成為產生收益的資產。這為接下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圍繞比特幣本身形成的原生收益率曲線,更不用說比特幣相關資產了。

比特幣在不放棄控制權的情況下獲得收益

直到最近,在加密貨幣上獲得回報的想法似乎還遙不可及。就比特幣而言,很難找到非託管收益,至少在不損害其基礎層中立性的情況下。但這種假設不再成立。今天,新的協議層讓持有者能夠以曾經僅限於中心化平台的方式讓BTC發揮作用。

一些平台讓長期持有者質押原生BTC來幫助保護網絡安全,同時獲得收益,無需包裝資產或跨鏈轉移。反過來,其他平台允許用戶在去中心化金融應用中使用他們的比特幣,從交換和借貸中賺取費用而不放棄所有權。關鍵是,這些系統都不需要將密鑰交給第三方,也不依賴過去造成問題的那種不透明收益遊戲。

此時,很明顯這不再是試點規模。此外,礦工導向策略正在尋求在不離開比特幣生態系統的情況下提高財庫效率的公司中悄然獲得關注。因此,一個原生於比特幣且基於透明度的收益率曲線開始形成。

一旦比特幣收益變得可獲得且可自我託管,另一個問題出現了:你如何衡量它?如果協議變得可用且可獲得,那麼就缺乏清晰度。因為沒有標準來描述生產性BTC的收益,投資者、財庫和礦工只能在黑暗中做決定。

是時候為比特幣收益設定基準了

如果比特幣能獲得回報,那麼下一個合乎邏輯的步驟就是一種直接的衡量方法。

現在,沒有標準。一些投資者將BTC視為對沖資本;其他人讓它發揮作用並收取收益。然而,在衡量比特幣的實際基準應該是什麼方面存在不一致,因為沒有真正可比較的資產。例如,財庫團隊可能鎖定幣一週,但沒有簡單的方法來解釋風險,或者礦工可能將獎勵路由到收益策略中,但仍將其視為財庫多元化。

考慮一個擁有1200枚BTC和六個月工資儲備的中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它將一半放入比特幣擔保協議的30天金庫並獲得收益。但沒有基線,團隊無法說這是謹慎舉措還是冒險舉措。同樣的選擇可能被讚揚為聰明的財庫工作,或被批評為追逐收益,這取決於誰分析這種方法。

比特幣需要的是一個基準。不是債券市場意義上的"無風險利率",而是一個基線:可重複的、自我託管的、鏈上收益,可以在比特幣上原生產生,扣除費用,按期限長度分組——7天、30天、90天。足夠的結構將收益從猜測轉變為可以參考和用作基準的東西。

一旦存在,財庫政策、披露和策略就可以圍繞它構建,高於該基線的一切都可以按其本質定價:值得承擔的風險或不值得。

這就是與黃金的比喻破裂的地方。黃金不會付給你錢——生產性比特幣會。財庫越長時間將BTC視為沒有回報的金庫飾品,就越容易看出誰在管理資本——誰只是在儲存它。

觀點作者:Armando Aguilar,TeraHash資本形成與增長主管。

相關推薦:比特幣交易員警告:BTC周線必須收於11.4萬美元上方才能避免「深度」回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