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密項目普遍採用空投,但過去七年數據顯示,高達88%空投代幣在三個月內出現貶值。

根據DappRadar分析師Sara Gherghelas於9月18日發布的報告,自2017年以來,各項目透過空投分發超過200億美元,其中有88%代幣在數月內貶值,這凸顯了短期熱度與長期永續性之間的落差。

DappRadar內容主管Robert Hoogendoorn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表示,代幣分發方式是空投成功的關鍵,項目希望將代幣交到堅定持有者手中。

Tokens, Airdrop, Tokenomics
來源: DappRadar

他表示:「部分較為成功的空投會採用分階段分發,例如Optimism,或是精準定向分發,這樣能有效限制社群的拋售行為。不過,並沒有統一的成功公式,一切歸結於分發方式、產品與市場契合度,以及代幣實際用途。」

“此外,整體市場趨勢對空投估值有著重要影響。成功的空投能在代幣發行後持續激發社群對產品的興趣。” 

首個有紀錄的加密貨幣空投發生在2014年,當時Auroracoin項目將其原生代幣AUR作為冰島版比特幣(BTC)進行空投。

加密項目需精挑細選持有人

Hoogendoorn指出,牛市期間空投現象更為普遍,且空投方式隨著鏈上互動、社群媒體活動和流動性提供等持續演變。 

Tokens, Airdrop, Tokenomics
空投透過多種方式發放。來源: Cointelegraph

然而,Hoogendoorn表示,項目方應更審慎分析用戶鏈上行為、交易習慣,甚至社群媒體聲譽,以規避空投套利及濫用等行為。

他說:我們已看到空投分發開始結合聲譽體系,例如整合社群媒體活躍度。同時,不同項目也透過互動和獎勵平台分發部分空投份額。

劣質項目空投注定失敗

Azura執行長Jackson Denka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指出,許多空投代幣之所以貶值,是因為其背後協議本質上不健全,「沒有真實用戶採用,也無法產生收入」。

他表示:”無論採用何種金融工程、激勵措施或補貼,某些資產仍然比其他資產更值得投資,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只要空投與優質或成長型產品相關聯,即便結構有缺陷,長期來看價格也會上漲。” 

例如,Hyperliquid在2024年11月推出空投時,不讓風險投資機構參與,並積極推動社群參與,因此被譽為史上最佳空投啟動。

Denka表示,從長遠來看,空投將逐漸退居次席,隨著更多首次代幣發行(ICO)出現,投資者會在代幣公開上市前付費取得,這實際上等同於首次公開募股(IPO),但採用加密代幣形式。

他說:”全球其他金融市場都不會向用戶免費贈送股權。Uber沒有這樣做,Robinhood沒有這樣做,Facebook也沒有這樣做。”

“我們會將空投的流行視為加密市場發展史上的短暫插曲,但空投始終會存在。” 

流動性問題亦需解決

SecondSwap執行長Kanny Lee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表示,空投貶值是因為項目方一次性釋放過多流動性,導致市場被代幣淹沒。

Lee指出,最近兩次成功的空投案例獎勵了用戶持續活躍行為,這有助於在初期波動後維持流動性,並採用漸進式解鎖機制,使供應分階段進入市場。

他補充說:「這兩種方法都強調用戶持續活躍和流動性逐步增加。只有如此,代幣價值才能長期維持。」

永續流動性應成為任何空投設計的核心目標,重點在於代幣在市場中保持活躍的時間長度,而非單純分發數量。

此外,Lee認為,未來鼓勵用戶持幣的趨勢將成為標準做法。

他說:「透過獎勵持續參與或分階段釋放供應,有助於防止大規模分發後市場出現劇烈回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