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Key Capital首席執行官鄧超表示,企業加密貨幣金庫能否持續存在,關鍵在於治理和自律。
據Cointelegraph報導,鄧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數字資產金庫(DATs)具備長期可持續性,但“前提十分重要”。缺乏風險管理框架、分散不足或將數字資產視為投機性押注的企業,往往會在市場劇烈波動中崩潰。
“韌性源於自律,”他說,“數字資產本身並非不可持續,決定因素在於管理方式。”
就在幾週前,HashKey於香港推出了5億規模的數字資產金庫基金。該基金面向以比特幣和以太坊為基礎的企業金庫,積極投資於鏈上基礎設施、託管及生態系統服務。
該基金主要面向有數字資產運營需求的機構和企業。“不僅僅是持有,還要從底層基礎設施的增長中獲益,”他補充道。
DATs與ETF:工具不同,目標不同
鄧超區分了DATs和ETF,並表示“我們並不認為兩者是競爭關係,而是互補工具。”ETF為主流投資者提供簡單的投資渠道,而DATs則為希望將加密貨幣納入長期運營的企業金庫量身打造。
SoSoValue數據顯示,現貨比特幣ETF合計持有1523.1億資產,占比特幣總市值6.63%。而據BitcoinTreasuries.NET數據,公開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上持有1111225枚比特幣,價值1280億。
由於基金結構剛性或市場極端波動,許多企業金庫遭受了損失。鄧超指出,HashKey的DAT產品支持定期申贖,並涵蓋比特幣和以太坊資產以分散集中風險。
鄧超表示,進入加密貨幣領域的企業金庫長期以來始終面臨兩大難題:流動性和運營。“我們的DAT基金正是為解決這些痛點而設計。”
鄧超認為,比特幣和以太坊是當前加密領域流動性與創新的雙重支柱,HashKey計劃在這兩個生態系統部署資金。重點投資領域包括託管、支付、質押服務及受監管的穩定幣基礎設施。
該基金已著眼於國際市場。鄧超確認,雖然該基金首發於香港,HashKey也將目標鎖定美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和英國,並強調“該基金的投資邏輯從一開始就是全球化的。”
鄧超表示,誤解成障礙
鄧超還回應了傳統金融的質疑。許多機構投資者依然認為加密貨幣具有投機性、難以保障安全或與標準會計體系不兼容。他補充道:“這些誤解不僅僅是認知差距,更是機構廣泛採用的障礙。”
鄧超表示,展望未來,HashKey尤其看好現實資產(RWA)代幣化、機構場外交易市場以及鏈上金融產品基礎設施。
他說:“代幣化產品拓展了可投資領域。場外交易市場為大規模資金流動提供渠道……這一融合標誌著加密貨幣活動將從碎片化邁向完全整合的數字金融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