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中文·幣圈開麥》是 Cointelegraph 中文站旗下打造的月度加密音頻訪談欄目,於每月最後一個週四晚 7點準時開播。節目邀請來自區塊鏈、Web3、DeFi、穩定幣、以太坊生態、政策監管等多個領域的核心從業者與觀察者,走進直播間暢談行業熱點、市場動態與深度觀點。在輕鬆開放的對話氛圍中,為聽眾呈現一個更真實、多元、前沿的加密世界。

本期訪談的主題是: RWA風口已至:重塑金融秩序的鏈上革命。

我們邀請到的嘉賓包括: 

風投機構Initial Capital創始人Vincent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商學院的區塊鏈講師Oliver

Biteye/xhunt創始人Teddy

資深交易員來自WEEX的Aster

中文社區知名KOL雪球   

(音頻轉錄文字經過AI處理,部分內容有刪減修改,完整音頻請移步X平台收聽)

 
主持人Eva: 

大家好,歡迎來到《CT 中文·幣圈開麥》欄目,我是Cointelegraph中文的編輯Eva。那麼從本月開始,我們的AMA欄目調整為每月兩場,分別在每月第二個週四和第四個週四晚上7點,大家可以把時間記下來,不要錯過精彩內容。 

本期我們的AMA主題是 “RWA風口已至:重塑金融秩序的鏈上革命”。

在過去一段時間內,RWA——也就是鏈上真實資產的市場熱度越來越高,從傳統債券、房地產到貿易融資,各種現實資產都在嘗試上鏈。DeFi和傳統金融的邊界越來越模糊,RWA正在成為鏈上金融的熱門賽道,同時也給投資者和機構帶來了不少新機遇和挑戰。

今晚我們非常幸運請到了幾位嘉賓來和我們一起探討一下當前RWA市場中的趨勢和機會。 

他們分別是風投機構Initial Capital創始人Vincent;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商學院的區塊鏈講師Oliver;Web3 研究平台Biteye創始人Teddy;資深交易員來自WEEX的Aster 還有中文社區知名KOL雪球。歡迎大家。 

今年的RWA已經成為了增長最快的賽道之一,有數據顯示它的總價值其實已經增長到了28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33%。第一個問題想問一下大家,你認為這背後的一個核心驅動力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們想先請Vincent和Oliver從投資以及市場機制的角度來聊一聊,同時也請雪球從社區或者用戶的需求進行角度來進行一下解讀。

Vincent:

我覺得每一輪牛熊市都有它比較重要的要完成的事情,在過去的4年裡面,我覺得整個加密市場最主要完成的是合規化,合規化完了之後是為了去對接傳統的、大的金融市場,不然大家都在一個小池子裡面玩。

所以其實不管是從交易所來講,還是我們以前的知名的項目去跟,比如說重要的國家的監管部門去做非常深入的合作,包括做很多的利益綁定,其實最終是為了能夠“上桌吃飯”。比如說以前我們認為加密還是一個水下的賽道,現在大家要上台面。

所以已經完成了合規化,大項目都已經被主流市場認可,接下來就要開始探索更多的應用的可能性,那麼RWA也經常被和穩定幣放在一起講。因為以前就是相當於說穩定幣公司去發更多的幣,也是因為它的底層資產債,都是美國國債。
我覺得這是一個大的監管週期的趨勢,它最終導向的一個結果,當這個東西開始逐步上台面,開始走入合規化,其實各種各樣的在傳統金融裡面曾經做過的創新,其實可以在這邊重新做一遍,並且做的規模更大。

RWA在以前如果我們大家不在鏈上做,那就是資產證券化,各種各樣的線下的資產以前也是走過證券化的道路。走的最成功的就是房地產的證券化,但實質上我們發現如果進入了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的賽道,那麼可被證券化的資產再進行代幣化是很多的。

所以現在其實各個團隊都在做各種各樣的創新,但是我覺得主要是前面的路鋪好了,就鋪到今天,2025年,我覺得基本上路算都鋪完了。所以各種各樣的代表資產的數據都在積極的上鏈,我覺得這是我看到的最重要的增長驅動力。

Oliver:

我記得好像是2019年的時候,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就是一開始馬斯克是表示可以通過比特幣去購買特斯拉,然後緊接著蔚來汽車好像也表示可以用比特幣購買,然後當時我們就說,這個一下子肯定會被拍死。

然後緊接著就是中國的,應該是建行的馬來西亞的分行,他們當時是和一個境外的券商合作,然後打出來的廣告是可以通過比特幣去購買一些離岸人民幣的這種債券,然後這可能應該是當初最早的RWA的雛形,但是應該是第二天新聞爆出來以後慢慢發酵,人民銀行直接就開始內部徵詢,然後這個事情就不了了之。所以最早的那一批也沒有發出來,這個是我們當時在國內監管的時候所了解到的一些事情。

現在回過頭來看,再有一些RWA的出現的話,我覺得第一個是因為監管框架都在逐步的落地,然後尤其是美國《GENUIS法案》,確立了全額準備金加審計加合規這種範式。然後另外也是他們現在在強化鏈上的美元資金,所以這樣的話就可以帶動一些RWA的合規、託管、結算的一些信息等等。

第二就是美債利率的維持高位。現在大家可以看到歐洲整個市場的國債已經跌的不成樣子了,不管法國的還是德國的,但是美債的利率比較高,所以它的無風險利率就可以保持一個比較高的位置,然後鏈上可達到的這種美元的利率,它就具備一定的吸引力,所以這個時候你去發一些RWA出來,不管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由於這種底層資產它會有一些高的收益,所以這一類還是會比較有市場的。然後一些old money也是會逐步進來。

另外我覺得就是隨整個鏈的性能提升,包括一些結算效率,這樣的話也能夠慢慢的開始滿足一下RWA的結算這一塊。

AI這一波的興起,其實幣圈是錯過的。像是NFT,已經基本上不提了,然後Gamefi也不提了,銘文不提了。這個時候能夠去結合一些現實生活中的資產去做的一些事情,那RWA應該算一個,就至少這個事情我覺得從監管的角度來看,是看得懂的或者是聽得懂的,那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面去支持它。 

主持人Eva:

相比於傳統的金融市場,現實資產上鏈對於投資者來說,我不知道它最直接的一個好處是帶來了一個比較高的收益率,還是說它的流動性比較好?請Teddy和Oliver也幫我們解讀一下,就是RWA在Web3中的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

Teddy:

我感覺其實RWA上鏈可能是更重要的是它的流動性,大家能夠更容易的去買到它,比如說你可以7×24小時買到,本來只有可能非常小的時間窗口內去買到它。

然後第一個就是可能有一些監管套利,比如說你本來是不能買的,我現在通過一個token的形式可以讓你購買。

我覺得從收益的角度來說,RWA收益不是那麼的好。我覺得在之前熊市的時候,如果說美債的收益率相對比較高的時候,還有一定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我覺得其他資產,如果像股票的話,那是解決它更加容易買賣的問題。 其他鏈上的現實世界的金融資產,比如說信貸資產,我感覺它的收益率都不是很高。

以前我們做fintech,你的收益率做到10%以上已經是很好的,再做10%以上,可能下面資產是爆雷的。如果讓我現在去買一個RWA的那種高風險高收益資產,我肯定是不會去買的。 

Oliver: 

我談談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個人覺RWA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比較重要的。我們拋開幣圈的這些不談,因為幣圈已經看不上8%或者10%的年化收益率了。然後但是對於一些傳統機構的資金、家辦、私募基金,它更多的時候是想追求一定的帶有保本性質的,這個時候可能選擇鏈上。

一方面它有可能是在傳統世界買不到,第二種可能是它在鏈上會有一些相對收益比傳統高一點的優勢。就像國內的活期存款可能利率都低於1%了,你在鏈上如果能夠去買到一個,哪怕是對標美債的或者是相關的,一下子能有個四五個點的收益,就已經覺得很香了。

另外一方面其實RWA給了很多,尤其是國內的這些企業,可以去對外發債的空間。第二點就是政府債,地方的政府債已經是給不發了,現在一些好的企業,它在國內的融資成本還是非常高的,一般都是在10~15個點左右,但是這個時候如果是通過發行RWA,它是能夠把一些應收賬款去作為一個剛性兌付,去對付出來的話,可能它發出來的成本也就6個點7個點。對於它在國內去融資10個點以上的,對它來講就已經有很大的收益了,減少了它的成本。

但是對於一些傳統的機構,它通過鏈上去購買的話,又相對來講可能會比美債的收益率再高一些,所以我覺得這一塊的話未來可能會是有一定的市場。 

主持人Eva: 

現在我們看到市場上幾乎所有的資產都在探索上鏈,但或許不是所有的資產都適合代幣化。比如說像房地產,對它跟鏈上7×24小時的交易速度來講,其實是一個“慢資產”。這個問題我想請問一下Teddy和Oliver,還有Aster,你們覺得哪一些資產可能會因為流動性、合規或者是估值複雜性的一些原因,是不適合上鏈的?

Teddy:

如果你的資產屬性在線下的話,其實這種是不太適合上鏈的。如果你的資產性質是鏈上可控的,其實是比較合適。最早的RWA就是穩定幣, 所以穩定幣這個東西其實它的風險就跟鏈下和鏈上是沒有關係。

國債和穩定幣這兩個賽道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現在有很多鏈上資產的背後就是國債,穩定幣它在現實中的對標就是美元。

第三個我比較關注的是是股票。就股票的話,其實我覺得涉及很多監管。如果你去代幣化美國股票,我覺得是涉及到各種監管,所以這裡面可能要看監管框架,如果能合規運行的話,可能就會有比較大的增長。

另外如果是一種線下風險性質比較重的,比如說像企業消費信貸,這種東西如果搬到鏈上的話,其實挺難風控的。因為你的資產爆雷不在於你鏈上是不是有風險等等,爆雷就在於你鏈下資產到底是什麼,你背後資產你得搞得清清楚楚。不像一個穩定幣,你在鏈上就能看到它所有的流向。

Oliver: 

我非常同意Teddy老師的這些看法。我記得應該是上個月,當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還在倫敦跟特朗普團隊商談的時候,人民銀行就召集開了一個關於穩定幣的相關的會議,當時是幾大行加上科技公司,包括小米、京東等都去了,然後回來以後大家都在說要發穩定幣。
那麼大家肯定發的是港幣穩定幣。但是當時我們內部就判斷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太大。因為如果真的一下子發了十幾張港幣牌照出來的話,市場上只要做一件事就是做空。就是通過穩定幣的波動率,對它進行做空,一定會有某個穩定幣脫錨的,這個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 

現在我們也能夠看到整個香港地區的穩定幣牌照基本上也縮小到很小的一個範圍,可能就只會一開始就批1~2張。另外很多科技公司在下一輪的穩定幣牌照申請當中都已經缺席了。 

通過發一些港幣穩定幣或者其他主權貨幣的穩定幣,然後去做這個事情,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成立的,就是現實生活中港幣本身就是美元的穩定幣,但是港幣會不會有脫錨的風險呢?所以我覺得這個是第一點。

第二點,關於股票。可能大家也知道今年3月份的時候有jellyjelly的一個事件。當時Hyperliquid的協議金庫差點爆倉,所以後續如果很多的平台都去做所謂的鏈上化,其實也是會存在一些爆倉等相關風險,我覺得這一塊的話其實也是一個隱患。

第三點,我們能看到目前在國內所談論的RWA更多時候是一個概念性的噱頭。我們還是要區分真正的資產上鏈和噱頭之間的區別。 

比如說幾類商品,咱們一看就知道是偽命題。第一個估值與處置高度依賴於線下場景的,比如說藝術品、稀有收藏、訴訟權益,這些東西它都會依賴於一些主觀的判斷或者是法院的判決。所以即使做成了一些RWA,也是不能夠去解決一些流動性或者是價值確認的問題。

第二類就是生物週期比較顯著的一些資產。之前我記得3月份還是2月份,國內當時提出了一個叫馬陸葡萄的RWA項目。當時我們看了以後也是氣笑了。他把葡萄去上鏈發行,但是它其本質上面是不具備可兌現性的,因為RWA的核心價值是在於一個可確權可並現。但是葡萄背後對應的是一串葡萄,還是未來的收成?該如何去對付如何交易,我買了一個RWA,我到底是拿到一斤葡萄還是拿到什麼?

另外,葡萄這種生物性資產是存在一個自然市場的損耗週期,它壞了怎麼辦?這代幣是自動銷毀嗎?怎麼樣去履約?這類資產我覺得它是沒有一些可持續的清算邏輯。

第三類就是Teddy剛才說的一些非標的信用或者是小額的債券。這種小微企業它的應收賬款,發了RWA是沒有人買的,其實鏈上的登記不能夠去替代信用的管理,所以一定還是要找強信用的企業,背後有強力的背書,才會有一定的可能。

第四類就是一些高規格門檻的資產,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數據的。比如說你一個國企下面的自來水公司對吧?500萬居民用戶的用水數據,它可能相當於是無形資產,然後併入到財務報表。但是首先你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民用的數據,它值不值錢?第二,如果涉及到一些醫療或者居民的一些隱私數據,它能不能出境?第三,還有一些國企的特許經營權。這個東西是沒有辦法去轉讓和變現的。所以你再拿這種東西去包裝成一個RWA的話,那純粹就是自欺欺人,大家自己開心,但實際沒有任何的作用。

所以這個是我覺得真正能夠上鏈的或者是具備一些硬估值、強現金流的,可能就是像一些國債、貨幣基金、不動產等等,還有包括黃金。其他的目前所推的那些,我認為都是偽命題。

Aster:

其實剛才的兩位嘉賓老師分享了非常的多,我覺得已經涵蓋了大部分,但我還要補充幾點。

第一就是剛才有很多老兩位老師也都提到了,流動性不足的是非常不適合做鏈上的,我們可以回看歷史,像藝術品和房地產這兩個,我們從現在的角度上來看,可以說就是失敗案例。這裡面很有意味的是,其實藝術品曾經在一段時間曾經以NFT的形式非常火。當時有很多包括傳統藝術家、數字藝術家,都曾經在這上面就是大展拳腳。

但是經過了一輪短暫的泡沫之後,很快就銷聲匿跡。甚至現在可以說整個NFT賽道已經完全涼透了。為什麼?其實就是遇到了剛才老師們所說的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但是我們鏈上的優勢是什麼?鏈上我們是7×24小時全天高頻交易的,它非常不適合這類東西,其實房地產也是一樣的。

從RWA這個詞剛出來時,最早一批搞RWA的就是房地產。甚至我都知道好幾個專門做房地產RWA的項目,但是大家搞了幾年了,這週期都跑了一兩輪出來了,到現在還是一地雞毛。那麼它是跟藝術品有一樣的問題,就是流動性太差了。可以說歷史向我們證明了具有這種特質的東西,它就是不適合做鏈上。

除此之外,有一些我們叫非標準化債權的東西也是不適合上鏈的。比如說現在我們看到有很多的金融衍生產品,比如說美債、股票,特別是美股,大家都已經開始大規模的做鏈上了,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在裡面也有參與,然後試水的也有很多了。

我就從交易所的角度上來說,最近我們交易所其實上了一大堆的幣股,還有幣股的平台,他們本質上就是把這個美股代幣化之後再進行鏈上發行。然後比它更早的是美債,這兩個算是現在大家見到最多的RWA類型,使用也更加廣泛。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比如說非標準化債券,像是哪個公司的債權,這種東西你說它能夠鏈上嗎?它也不能,它雖然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但是因為它顯然不是一個會高頻交易、高頻流通的東西,那麼也有問題,所以不具有標準化定價方案的東西,它是不適合做鏈上的。我們剛才提到的藝術品算是其中之一。另外,比如說某一個基金的私募股權,那這個能做鏈上嗎?其實也不好做,因為基金的資產本身不透明的。 

還有一個就是IP。其實這個也是前兩年有人提過的東西,就是文化IP的RWA化,也是沒有做起來。我想它的原因也是因為它的定價實在是過於不透明的,IP定價這種東西,它本身上它沒有個標準,它不太方便做一個透明化的定價,就不方便做鏈上。

所以,我們最終還是要定價基準高度透明,同時它又對高頻交易有強烈需求的才適合做鏈上。那麼現在能留下來的也就是現在穩定幣、 幣股、美債還有一部分的金融衍生品,這一類是非常適合鏈上的,除此之外的都不適合上鏈。

主持人Eva: 

剛才三位老師跟我們分享了一下,一些資產可能是因為一些合規問題等不適合上鏈。但是像國債、地產我們知道這些都是一些慢資產,現在既然已經上鏈了,在鏈上市場7×24小時運轉,那麼當節奏錯位的時候,作為投資者應該怎麼樣去避免去陷入“流動性幻覺”?我們應該怎麼去判斷資產的實際價值? 

Vincent:

我前面聽了大家的幾位嘉賓的說法,我覺得這裡面大部分我是同意的。只是有一點我有些不一樣的想法-關於什麼東西能夠RWA化。大家肯定是期待說這個東西RWA之後它就流動性很好,不管是從錢換成資產還是資產換成錢,總之就是有非常好兌換效率。

但是其實在金融市場裡面,它因為畢竟還是多層次的結構。就像是一級的早期股權它就是流動性不好的,但是你說一級的早期股權有沒有份額的概念,有沒有流動性的概念,然後現在是不是存在各種各樣的更創新的結構,他們願意給一級市場去提供更好的流動性,這個肯定是存在的。就是一個資產它的流動性不好,這個是一個性質,但是是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想辦法去把它改變的。

那麼其中一個方式,其實在原來大家沒有鏈上的這種可選項的時候,大部分大家選ABS。這就是在美國的金融市場,在衍生品市場那邊,其實ABS是一個巨大的市場,ABS裡面各種各樣的asset都有的。

剛才有提到像是藝術品和IP很難做很好的流動性。比如說莫奈的畫作,每幅都不一樣,但是是不是有一個相對公允的價格?所以最後在藝術品行業對於畫作,就發明了另外一個市場叫做版畫市場。版畫市場實質上是原作市場的一個衍生品市場,然後版畫市場是產生交易的,版畫市場是一個原作的,你可以認為是個IP授權,但在版畫市場裡面就因為它是版畫,小的印的,然後可能印幾百份到幾千份不等,你就會產生交易。實質上這也是NFT在上一個週期大家還會去關注的原因,它的原理其實很像當年的版畫市場的狀態。 

我認為在傳統金融市場能夠通過電子化交易來完成的交易,理論上都是能夠被RWA化的。 

在當年的ABS這樣的市場裡面,實質上因為大家嘗試過無數的asset,最後被留下來的asset就被證明是有效的。在房地產那邊就是reits是有效的,所以reits一直留在現在。reits作為一個巨大的ABS市場,就是有效的。

我覺得要探討的話,其實要探討到一個更深的問題,就是在金融市場裡面有兩個核心根本原理,一個叫做流動性在找資產,另外一個是資產在找流動性。就是有一些流動性是在正規的渠道或者在他們的風險偏好裡面,其實找不到資產投資,所以他們就是要不斷的找各種各樣的資產,他可能是追求高回報,可能是追求避監管,所以就是流動性要去找資產。實際上這件事情是加密市場能夠發展的這麼大的最核心的原因,因為其實加密市場裡面,雖然我們大家不斷在推進合規化,但是有大量某種程度上在現在的非常嚴格的監管環境下面,找不到資產的流動性,而這些錢其實全在加密市場,所以這個是第一個底層原理。 

第二個底層原理叫做“找不到流動性的資產在找流動性”。 剛才我們討論的第三個和第四個問題,實際上在討論這個事情。很多RWA實質上在傳統金融市場找不到流動性或者流動性不太不夠好,所以就通過RWA的方式找一點流動性。這裡面當然有很多結構創新,有各種監管、架構創新什麼的,反正大家都拼命想。但是它一定因為金融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最後會留下來一批。可能是來自於ABS市場,也有可能是原生的RWA資產,我覺得這個是我看到的狀態。 

我記得CZ在大概一個月前,在香港說“有些東西RWA化沒有意義“,但是實質上我覺得這是取決於RWA的結構。 

比如之前提到的葡萄的那個例子。RWA弄葡萄肯定是不對的,但可以弄葡萄園,因為葡萄園本來就是在金融市場裡面是一個可交易的資產,而且大家一開始是通過合同來做的,葡萄園主相互之間交易的其實還是權益。

但是如果現在,比如說我們大家都是這些合同,這些數據,所有的資產,因為這也是區塊鏈的優勢,對吧?它是數據透明的,它是明確確權的,它是不可篡改的。這個東西就是把這些東西通過區塊鏈的方式在線上呈現為某一種權益,讓原來可能不能投資葡萄園的人去分享投資葡萄園的收益。

Aster:

其實剛Vincent關於流動性的這一塊已經說了很多,我稍微補充幾句。一個就是RWA畢竟需要在底層綁定一些實體資產,這些實體資產都有它自己的市場。比如說,我現在做幣股了,那麼除了在納斯達克、紐交所這邊交易,它在RWA那邊還有一個獨立的市場,這兩個東西的價格應該是嚴格錨定的,但是因為它的實體交易市場不是一個7×24小時的,所以在中間的時段上,它會時不時的出現一些價格脫錨,脫錨的程度不是太大的時候,通常情況下不會構成一個太大的流動性幻覺。

但是在一些情況下,一個RWA資產的鏈上價格和它的底層資產的價格有可能會產生一個嚴重的脫錨。如果出現這種時候,那麼你在鏈上看見的不管是高價格也好還是高流動性也好,它就是一個純粹的幻覺。 

基本上來說,我們認為當一個RWA市場上順風的時候,一個token可以按照它現在實際價值甚至是溢價來成交,你比如說現在有個美股,大概是100塊,我代幣化之後,然後現在市場好,我現在要把價格給拉到120甚至什麼130都有可能。

但是一旦到美股這邊開盤前夕了,你就有可能又遭遇這種集中拋壓,然後價格就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大幅的波動。這種時候你看著是很高的流動性,但實際上這種流動性它都缺乏足夠的深度,它可能只是有少數的做市商和不夠多的交易者,是因為深度不夠了而出現的一個臨時的波動。

所以要避免踏入陷阱,一方面我們要隨時關注RWA資產跟它底層錨定資產的一個價格,或者說價值上面的錨定程度。

然後我們也要注重它的一些清算的規則。比如說,如果價格跟實體資產產生脫節,或者說贖回機制這一塊上面是有延遲的,那麼要關注合規和透明化,還有審計這一塊上面。通常情況下,當一個資產在透明度和審計這一方面做得越好了,風險就越低。

這裡面包括它RWA平台上面的真實資產,它的底層資產的持倉怎麼證明,平台上是否有一個第三方的審計。合規做得越好,透明度越高,我們作為一個交易者或者一個使用者,我們來判斷它真實流動性的可靠性就越高。

總結來說,鏈上的流動性高並不一定代表資產的真實流動性,因為鏈上本身就是會產生更高的波動性和更高的溢價,它是有可能帶來一種我們叫假流動性現象。

主持人Eva:

說了這麼多RWA的市場機會和投資者收益,大家可能也會好奇,它除了帶來一個新的投資方式之外,可能會對傳統的金融體系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接下來的這個問題我想請Teddy還有雪球分享一下。你覺得RWA會重塑哪些傳統金融規則?

Teddy:

我覺得第一規則當然是監管,其實監管怎麼去看這些新的RWA,然後監管可能是指美國監管,然後也包括比如說香港監管,甚至包括中國內地,但中國內地的可能還是比較早期,最主要的還是香港跟美國。

所以一旦RWA起來以後,肯定會有一個監管大的變化,所以大家可以看最近美國頻繁的在進行一些監管政策制定,包括香港,包括對穩定幣的監管,包括對資產類型的監管。其實我覺得對行業的影響還挺大,完全是監管政策決定了RWA這個方向是怎麼走。

第二個可能還是在金融支付這一塊,這也是RWA一個非常核心的地方。因為現在跨境支付大家都是Swift,RWA在一定程度上會取代它。所以包括最近不是有很多穩定幣的鏈,然後這些穩定幣的鏈有些還是有傳統金融機構在參與的,比如說Visa。

雪球:

我覺得從用戶的角度來講,RWA也能改變的東西還是很多的。因為就是說這個概念是真實世界的資產上鏈,其實就跟原來講的什麼萬物上鏈啥的可能都差不多,大家現在講的可能都是幣股或者是房子,然後這種大的資產上鏈,可能會像一個defi一樣去挖礦,然後去拿到一個基礎的收益,加上可能以後平台幣的收益疊加。但現在我認為一些比較增強型的RWA的創新,可能幣股或者是房子這種東西可能太大了,然後還有一些創業者去發展了一些比較小的東西,去發展遊戲方面的,包括基金也看到有將遊戲皮膚、CS皮膚和Dota的皮膚這種飾品進行一個上鏈的操作,打通web2和web3遊戲的通道。

我在推特上也看到有KOL說要把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上鏈,然後去發展一個RWA項目。我覺得現在整個RWA的生態應該是給整個web3一個新的方向。一個是給你大資金挖礦,去跟幣股結合,給你提供一個流動性。

還有一些小創業團體可能有更多的想法。你看今天可能有遊戲,明天可能把古董商店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東西上鏈。 

我覺得這方面的創新還是重要的。也是由於現在監管越來越清晰了,越來越友好了,機構也越來越多了,我覺得可能接下來會有更多的機構去支持一些這方面的創新。 

主持人Eva:

謝謝雪球,我們今天的最後一個問題,你覺得未來12個月中,RWA市場裡最值得關注的一些里程碑或者是趨勢可能是什麼?你又最期待哪一類的突破?我們先請Vincent從投資趨勢的角度給我們展望一下。然後Oliver也請從這個市場還有交易層面看看有哪些期待,最後也請雪球補充一下社區層面的一些觀察和希望。

Vincent:

我個人因為也是每天在市場裡面交易,我們畢竟有一個liquid fund,我覺得12個月的週期是有點長,因為如果拉到12個月的話,是不是大概率我們會撞到一個熊市?

那麼我們先不談RWA市場,因為如果你一旦進入熊市的話,大家回顧上一個熊市,所有的投資主題都不是投資主題,每種資產都崩掉,每個人的信心都沒有。

但是在底部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會開始推動一些事情。所以,第一我會覺得說如果拉到12個月,我們大家大概率會撞到一個熊市,然後接下來我們希望在底部,還是有很多團隊願意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方式,把現在在ABS市場裡面的一些成功驗證過的東西能夠搬上鏈。

接下來在底部,比如說監管也能夠鬆綁。然後流動性,其實剛才談到的很多問題,鏈上的RWA的對應的小池子不夠大的問題,就是市場深度問題。因為有市場深度問題,所以可能碰到暴漲暴跌,但是RWA又因為有一個實體相關的這樣子的資產,所以就是希望它能夠價格穩定,不要那麼大的波動。

當然波動大的對於比如說一些炒家來講肯定還是好的,他們覺得說是可以掙錢的。但是對於我們真正真的要去做這個項目的人,肯定是希望它價值是相對穩定的。

所以在底部時,我們會期待監管的鬆綁,然後有更多的流動性能夠進入RWA市場,這個池子不要經常被擊穿。那麼現在我們只看到穩定幣,然後我們現在逐步看到有人在推動,比如說像Robinhood、納斯達克都在想辦法去擁抱代幣化的股票。

那麼這些事情我認為可能在一年之內本來就會發生的,但是更多的創新就要看到更多的金融資產能夠上鏈。比如說債券,比如說我們希望不是只看到穩定幣,我們希望在這裡看到一個外匯市場。當重要的、大的金融市場逐步都上鏈了,然後都在這邊實現了很好的穩定的運行的時候,我認為這已經就到達里程碑了。

後面就要看更多的AB能夠不斷的上鏈,同時再做更多的創新,去把原來沒有在ABS領域的,其他的一些我前面舉到的一些例子,這種資產再搬上鏈,我覺得大概有這麼幾步這些。 

反正12個月如果要完成這樣一個路線圖,時間肯定還是稍微有點短。但是RWA市場往前走,應該大概率是往這些方向去。

雪球: 

RWA市場規模從年初的86億飆到現在的200多億美元,我覺得200多億美元的資金還是很小的。從社區的角度來講,我覺得RWA依然是處於一個概念階段,就是說社區可能並不關心他把什麼上鏈,不管是是幣股也好,還是債券也好,社區並不關心這個。社區真正關心的是RWA能不能給大家創造一些財富效應。然後可能更關心有哪些平台能夠跑出來,它的平台會不會發一些代幣,會不會產生一些造富的效應,帶來更多的玩法,我覺得是這個樣子。 

主持人Eva:

好的,大家通過今晚的討論,我們其實可以看到RWA正在把傳統的資產帶上鏈,讓Defi和Tradfi更緊密的連接,它不僅為投資者帶來了新的收益,還有流動性機會,也在慢慢的改變金融規則,讓資本更透明更高效的去運轉。當然,RWA的發展仍有節奏,合規和風險和這些方面的一些挑戰,還是需要大家去關注。

我們最後也再次感謝Vincent、Oliver、Teddy、Aster還有雪球的精彩分享。同時再次提醒大家,我們下一場的AMA將會在本月的25號晚上7點再次準時開播,歡迎大家關注Cointelegraph中文頻道,我們不見不散。

相關推薦:《CT中文·幣圈開麥》 | 內行人視角下的加密資產輪動,ETH走強與山寨幣選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