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B再創曆史新高之際,曾宣稱佈局BNB儲備的生物科技公司Windtree Therapeutics(WINT)卻迎來市值重挫和被納斯達克摘牌的命運。上週,Windtree由於未能維持最低1美元股價,不得不停止納指交易,轉戰場外櫃颱市場(OTC)。
這一劇情反差不僅折射出加密資産與傳統資本結合的高風險性,也爲企業“幣儲備戰略”按下了現實考驗的重擊。
Windtree運營情況概覽
Windtree Therapeutics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沃靈頓的生物製藥公司,成立於1992年,專注於急性心血管和肺部疾病的創新療法研髮 。其主要研髮管線包括Istaroxime,一種用於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候選藥物,目前處於II期臨床試驗階段,已在美國、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多家臨床中心進行。
但是,其研究成果距離轉化爲商業回報之路似乎並不平坦。從財報披露的數據來看,截至今年6月30日,Windtree Therapeutics累計虧損達到8.613億美元,公司預計未來幾年仍將持續虧損。現金流方麵,截至6月底,Windtree持有約1800萬美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預計僅能維持運營至今年10月,這意味着公司迫切需要新的資金來源以支持臨床研髮和日常運營。
BNB儲備策略失效,Windtree踏上OTCQB之路
爲緩解資金壓力,Windtree曾通過可轉換優先股和債務籌資,同時於7月宣佈與Build and Build Corp.籤署高達6000萬美元的BNB代幣購買協議,並計劃將公司儲備資産轉向BNB,以期改善財務狀況。消息髮佈後,公司股價曾短暫上漲約32%。
但囤幣策略未能挽救其股價表現,隨後的市場動盪中,Windtree日常交易價格始終低於1美元。8月19日,納斯達克正式髮出退市函,指出其長時間低於最低1美元報價的要求。 同日,WINT股價暴跌約77%,盤後繼續下挫,最終收於0.11美元附近。8月21日,該股正式暫停納斯達克交易,並轉向OTC市場交易。
麵對退市與股價暴跌,Windtree強調其業務運營未受影響,並將繼續履行對美國証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信息披露義務。公司計劃在OTC市場交易,並爭取未來晉昇至流動性更高的OTCQB闆塊。然而,轉向流動性較低的市場預計將削弱其融資能力與投資者曝光度,可能進一步限製公司未來的增長與合作機會。
OTCQB是美國場外交易市場的一個分層闆塊,全稱爲OTCQB Venture Market,通常被稱爲“創業闆市場”。它主要麵向早期或成長型企業,要求公司進行年度財務審計並定期披露信息,相比最低層的OTC Pink,透明度和監管要求更高,但仍低於納斯達克或紐交所的正式交易所。
市場偏好更優標的,Windtree退市成定局
Windtree退市的一個最直觀原因,是市場上出現了更具吸引力的“BNB財庫公司”投資標的——由幣安(Binance)支持的CEA Industries(後更名爲BNB Network Company,代碼BNC)。
具體來説:
業務核心差異: Windtree主營心血管和肺部疾病研髮,BNB隻是其儲備策略的一部分,公司基本麵仍以虧損爲主,收入幾乎爲空。BNC則直接從事加密資産相關業務,其盈利模式、市場參與度與BNB生態深度綁定,投資者能夠更直觀判斷其投資價值。
市場背書與信心: BNC獲得幣安官方支持,意味着在交易、托管和資産管理方麵有更強的信譽保障。Windtree雖然宣佈囤BNB,但缺乏相關經驗和市場背書,投資者對其財務穩健性和戰略執行能力産生疑慮。
資金輪動效應: 在市場上,機構和散戶投資者資金會優先流向風險可控、收益預期更明確的標的。BNC的出現直接吸引了原本可能投資Windtree的資金,削弱了Windtree的股價支撐,形成“資金流出效應”。
幣股雙飛夢碎 有哪些該學的血淚教訓
Windtree囤BNB的失敗爲企業在數字資産領域的佈局提供了深刻警示。首先,企業需認識到加密貨幣價格波動性極高,短期內可能帶來賬麵收益,也可能導緻市值和股價迅速縮水。傳統企業若盲目將核心儲備或現金流投入加密資産,容易在投資者眼中顯得戰略偏離主營業務,從而引髮股價下跌和市場信心流失。
其次,缺乏相關業務經驗和生態整合能力的公司,很難有效管理數字資産風險。Windtree在生物醫藥主業之外押注BNB,卻沒有匹配的運營能力和市場背書,最終導緻策略無法兌現。
要想實現“幣股雙起飛”,企業在佈局加密資産時或許需要從多角度謹慎規劃。
首先,資産配置應基於財務穩健性,確保加密資産佔比可控,避免核心運營資金受衝擊。其次,企業應選擇與自身業務或生態存在協同的幣種或區塊鏈項目,通過戰略合作、生態參與或資産服務整合,形成可持續價值鏈。例如,具備金融服務、交易平颱或支付場景的企業,囤幣和業務運營可産生正向反饋,從而增強投資者信心。
總的來看,企業囤幣並非單純的投資行爲,而是一項涉及財務、戰略和市場認知的綜合決策。隻有在明確風險、可控投入和業務協同的前提下,囤幣策略才可能帶來長期的幣股雙向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