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嶽:從 VC 實習到外貿創業

王嶽的故事挺典型。2023 年,他先在一家風投公司實習,接觸到一批 Web3 項目。隨後他加入了一家 Web3 公司,算是正式踏進了這個圈子。按理説,這應該是很多同齡人的“理想開局”:趕上風口,進入新行業,還能接觸到最前沿的東西。

可今年 7 月底,他突然辭職,轉頭去做外貿創業了。朋友們一開始都挺驚訝,畢竟 Web3 的髮展空間還在,怎麼突然就離開了呢?

他的回答特別真誠:“其實我對自己的炒幣投機能力並不看好,相對之下可能還是在實體行業做實事更適合我一些吧。”

這句話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炒幣這種事,説到底就是風險高、變數大,你可能覺得自己在賺錢,但下一秒市場翻臉,你就啥都沒了。相比之下,外貿雖然辛苦,但至少邏輯簡單:你付出時間、精力,就能看到訂單和收益。它更“可控”,也更踏實。

王嶽不是完全跟 Web3 斷了聯繫,隻是沒那麼沉迷。他把自己定位得更現實:Web3 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

桃子:從區塊鏈社團到公務員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叫桃子。她本科在浙大,大學時期曾加入區塊鏈學生組織,也在一些 Web3 項目裡實習過。照理説,她已經有了挺好的起點。

但畢業時,她卻選擇了另一條路:回家鄉做公務員。

如果你站在傳統“成功學”的角度,這可能顯得“不夠野心”。可她自己卻説得很輕鬆:“我是一個體驗派,而且我認爲生活大於工作,所以隻把 Web3 當成一個理財的副業。”

她把這段經曆當成了人生的一次體驗,而不是必須要一直走下去的道路。她依舊會用 Web3 做一些小投資,但不會把它當成“主業”。在她看來,安穩的生活、可控的節奏,才是最重要的。

“體驗派”這個詞太有意思了。它背後折射的是一種不再被行業話術綁架的心態:生活不一定要圍着某個賽道轉,人生也不必非得靠 Web3 來証明價值。

還有人選擇“騎牆”:白天打工,晚上看盤

除了徹底離開或淡出,也有人選擇“兩邊都要”。

比如大和。他本科在北京,研究生在美國,畢業後回國進了一家 Web3 公司,薪資水平過萬,算是很多年輕人的“夢幻工作”。他自己也承認:“想趁年輕賺一波錢,等熊市來了就去考公。”

這就是典型的“騎牆”姿態:用 Web3 作爲短期紅利,但早就給自己準備了後路。

這類心態其實很普遍。一方麵,大家都知道 Web3 的風險太高了,今天在颱上風光,明天可能直接歸零;另一方麵,穩定又安全的職業(比如公務員、國企崗位)會給人極強的安全感。於是,不少年輕人選擇“賺一筆快錢,再找個穩妥位置安頓下來”。

爲什麼他們選擇“退圈”?

講了幾個故事,背後的邏輯其實有共通之處。

第一,理想和現實的落差。 很多人剛入圈時,都是奔着“改變世界”“構建新秩序”這些口號來的。但很快髮現,行業裡大部分人更關心的還是錢。理想主義經不起市場的波動,現實很快就打臉。

第二,行業的不確定性。 Web3 的節奏太快,項目生死就在一夜之間。今天融資千萬,明天可能跑路。對於剛畢業沒多久的年輕人來説,這種不確定性意味着長期焦慮。相比之下,穩定的職業路徑(公務員、國企、傳統行業)顯然更讓人心安。

第三,價值感的錯位。 王嶽説“更適合做實事”,桃子説“生活大於工作”。他們其實都在強調一點:在 Web3 裡,他們感受到的價值感不足。你可能每天很忙,但很多努力最後隻是換來一次又一次的“歸零”,這讓人逐漸失去信心。

這是不是一種“成熟”?

有趣的是,如果把這些故事放到幾年前,大概率會被貼上“保守”“不夠拼”的標籤。但放到今天,它反而顯得挺成熟。

因爲換個角度看,這些 00 後們其實是在主動做選擇:

有人想要更可控的事業,於是去做外貿;

有人想要安穩的生活,於是去當公務員;

有人想趁年輕搏一把,但同時留後路。

這不是盲目逃離,而是一種理智權衡。

畢竟,人生不等於工作,工作也不等於行業。Web3 再熱鬧,它也隻是人生的一個選項,而不是全部。

最後的感想

文章裡有句話讓我印象很深:

“其實我對自己的炒幣投機能力並不看好。”

這聽上去有點自嘲,但背後其實是清醒。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這個行業裡沒有優勢,清醒地判斷哪裡才是自己更能髮揮價值的地方。

另一個金句是桃子説的:

“我是一個體驗派,而且我認爲生活大於工作。”

這就像一記柔軟的提醒:再大的風口、再多的誘惑,都別忘了生活才是底色。

所以,或許我們該放下“非黑即白”的思維——離開幣圈不是失敗,留下來也不一定成功。選擇本身,就是這代年輕人最真實的答案。

相關推薦:從凍結風波到公鏈佈局,OKX能否換來上市通行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