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加密貨幣市場再度上演驚魂一幕,比特幣(BTC)、以太坊(ETH)等主流幣接連大幅下挫,山寨幣更是全線潰敗,跌勢慘烈。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暴跌的背後,不僅是宏觀情緒和資金面的動盪,還可能與“做市商失靈”有關。

那麼究竟什麼是做市商?他們在加密市場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為何在關鍵時刻“失靈”,讓行情一瀉千里?本文將從此次暴跌出發,帶你深入了解幣圈中神秘而關鍵的“做市商”機制。

做市商,讓交易永不打烊 

在加密貨幣市場中,“做市商”被稱為市場的“潤滑劑”。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交易所中持續為某種加密貨幣同時掛出買入價(Bid)和賣出價(Ask),保證交易的順暢進行。簡單來說,當普通投資者想買或賣某個幣種時,做市商總是“在場”的買家或賣家,確保市場不會因缺乏交易對手而停滯。 

因此,提供流動性是做市商的首要任務。流動性指的是一種資產能否在市場上迅速買賣而不引起劇烈價格波動。

其次,做市商也負責控制價差與穩定行情。他們通過算法策略,動態調整自己的報價區間,縮小買賣價差(Spread),減少市場不確定性。當行情劇烈波動時,做市商往往會利用自身的資產規模與風控模型,防止市場價格出現非理性跳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滑價格曲線”的作用。

做市商的三重盈利模式

做市商雖然承擔著維持市場流動性的職責,但他們並非“公益角色”——其運作的根本動力來自多元化的利潤來源機制。總體來說,做市商的主要利潤來源可分為三類:價差收益、交易手續費返還,以及量化策略收益。

首先,最核心的收益來自買賣價差。做市商在市場上同時掛出買價與賣價,例如以99美元買入、以101美元賣出。當交易者與他們成交時,做市商就從中賺取2美元的價差。這種利潤雖然微小,但因交易頻繁、資金規模龐大,積少成多,構成了穩定的收入基礎。

其次,許多加密交易所為了提升流動性,會向做市商返還部分手續費,甚至提供額外的獎勵,以鼓勵他們持續提供深度報價。這使得做市商在高頻交易中能以較低成本維持運作。

最後,部分專業做市商還運用量化交易策略來獲取額外收益。例如,通過跨交易所套利(在不同平台間利用價格差)、統計套利或算法對沖,他們能夠在市場波動中捕捉細微利潤。

打個比方,做市商就像一家大型超市批發商:既靠“進貨價與賣價的差額”賺錢,又從供應商(交易所)的返點政策中獲益,還能通過靈活調價和庫存管理賺取額外利潤。 

DEX 做市商 vs CEX 做市商 

在加密市場中,做市商的角色因交易所類型而有所不同。中心化交易所(CEX)依賴專業機構或內部團隊主動掛單提供流動性,他們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靈活調整買賣報價、控制倉位和利用槓桿策略,從而維持價格穩定和市場秩序。

相比之下,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的流動性主要依靠算法自動調節,由用戶存入的代幣形成流動性池(LP)。價格由智能合約公式自動計算,做市商無法主動撤單或調價。

總的來說,就是CEX做市商以專業操作保障市場流動性,但依賴中心化機構;DEX做市商通過算法和流動性池實現去中心化,但面對劇烈波動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

10月11日的市場波動中,做市商為何失靈?

無論規模大小,做市商的資金總是有限,並且他們通常將主要流動性集中在比特幣和以太坊等主流幣上,而對中小型山寨幣的支持相對薄弱。當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時,做市商無法及時提供足夠的流動性,導致這些山寨幣的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例如,IOTX等代幣在本次暴跌中幾乎歸零,成為流動性枯竭的典型案例。

此外,這次暴跌發生在週五夜間(亞盤的週六凌晨),此時交易活躍度下降且做市商人手有限,導致他們無法及時修復市場流動性缺口,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崩盤。

更加致命的是USDe的脫錨及其關聯的高槓桿循環借貸體系。在數小時內,USDe價格偏離美元錨定,大量依賴USDe進行循環借貸的投資者被動平倉,由於不少做市商也將USDe作為合約保證金,當其價值在短時間內接近腰斬時,即使是低槓桿倉位也面臨爆倉風險。小幣種合約與USDe的價格形成“連鎖雙殺”,導致做市商損失慘重。 

總結:

如果把做市商看作市場的“大超市批發商”:平時靠買賣價差賺錢,順帶平滑價格、保證流動性;交易所則像供應商,提供返點和獎勵支持運營。但在10月11日的暴跌中,小幣種流動性枯竭、USDe脫錨以及高槓桿爆倉,讓這個“大超市”也應付不來,行情瞬間崩塌。這提醒投資者,市場流動性並非無限,關鍵時刻的風險往往比表面波動更致命。 

相關推薦:幣安(Binance)稱代幣在市場崩盤中並未跌至0美元,系"顯示問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