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密金融體繫中,穩定幣已經成爲不可或缺的基石。根據 CoinMarketCap 數據,截至 2025 年初,穩定幣整體市值穩定在 1600 億美元以上,長期佔據加密資産總市值的 約15%。它們既是交易市場的“潤滑劑”,又是 DeFi、跨境支付、RWA 等應用的流動性底座。
長期以來,USDT 以超過三分之二的市佔率穩居頭部,其龐大的體量和全球接受度構建了強大的網絡效應;USDC 則依靠合規性和機構背書在專業投資者與傳統金融機構中保持優勢。然而,隨着市場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新的參與者正嚐試通過差異化路徑切入。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Gate 推出的 GUSD 引髮關注。官方數據顯示,GUSD 鏈上供應量已突破 1.68 億,用戶在現貨、理財賬戶及 Launchpool 等産品中持有的 GUSD,均可享受 4.4% 的鑄造年化收益,並可與産品收益疊加,實現“雙重利息回報”。這一機製的出現,爲競爭激烈的穩定幣市場增添了新的變量。
收益疊加的實驗:案例的啟示
與傳統穩定幣相比,GUSD的設計邏輯更加複合。它由 Gate 生態繫統收入、國債類 RWA 以及主流穩定幣支撐,既強調資産安全性,也強化了收益敘事。
這種模式在市場上釋放出兩層信號:
第一,穩定幣開始具備“理財屬性”。 對用戶而言,持有穩定幣不僅是資産避險或參與交易的工具,還能通過“持幣生息”獲得現金流。
第二,交易平颱正在加速構建生態閉環。 穩定幣一旦與現貨交易、理財賬戶和流動性挖礦綁定,就會形成資金沉淀效應,提昇用戶黏性。
以往穩定幣的主旋律是“規模”與“合規”,而 GUSD 的嚐試顯示出:在下半場的競爭中,“應用場景”與“收益模式”可能成爲新的焦點。這一邏輯與傳統金融中的貨幣市場基金有相似之處——既提供穩定性,又帶來一定的收益回報。
監管與應用雙輪驅動:穩定幣進入下半場
宏觀層麵看,穩定幣髮展正受到政策和市場兩股力量的推動。
合規化是前提。 美國國會持續推動穩定幣立法,要求髮行方建立透明的儲備與披露機製;歐盟 MiCA 法規在 2024 年已落地,香港金管局推出了穩定幣牌照製度,日本金融廳也批準了首個以日元計價的 JPYC。這些舉措讓穩定幣的合規紅線逐漸清晰,未來隻有滿足監管要求的産品,才能真正進入主流支付體繫。
應用落地是放大器。 從鏈上支付、跨境結算,到 DeFi 藉貸、RWA 代幣化,穩定幣已成爲 Web3 金融基礎設施中的底層信用。市場的焦點不再僅僅是儲備安全,而是如何將穩定幣嵌入更多場景,提昇其週轉率和使用率。
在這一趨勢下,GUSD 的“雙重收益”模式,可以被看作是對應用層麵的進一步探索。它的供應量在短時間內突破 1.68 億,顯示出用戶對“可增值的穩定幣”保持開放態度。但與此同時,這種模式也需要麵臨監管審視:收益敘事是否會引髮証券化爭議?合規框架能否覆蓋?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多極化格局正在形成:新興力量的機會與挑戰
展望未來幾個季度,穩定幣市場大概率會呈現“多極化”格局:
USDT 繼續依靠全球流動性優勢佔據第一;
USDC 在合規與機構市場維持地位;
新興穩定幣 則可能在收益疊加、跨境支付、交易場景等細分賽道找到突破口。
對用戶而言,穩定幣的多樣化選擇意味着更多便利與風險分散,但也需要更加關注儲備透明度和收益模式的可持續性。對平颱而言,能否將短期的增量沉淀爲長期能力,關鍵在於 合規、透明度、場景擴展與用戶信任。
GUSD 的快速增長是一種現象級信號:穩定幣的競爭已經進入下半場,從“規模”轉向“應用與收益”。它並非要取代 USDT 或 USDC,而是代表了新一代穩定幣可能走向的路徑。未來,這條路徑能否走通,將不僅取決於市場接受度,更取決於全球監管框架與金融生態的深度融合。
穩定幣的故事遠未結束。它們已經不隻是“穩定價值的代幣”,而正在演變爲“加密世界的公共産品”。GUSD 的突破,提示我們:穩定幣的價值邏輯正在被重冩,應用與收益的結合,或許才是下一個階段的主旋律。
最終,穩定幣賽道的勝負,不會由單一産品決定,而將由合規、透明和應用場景共同塑造。在這一過程中,GUSD 的表現雖是新興玩家的嚐試,卻爲市場提供了觀察未來的一扇窗口。
相關推薦:距離"Uptober"僅9天,加密市場轉跌引髮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