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五年裏,穩定幣從一種輔助資產,逐漸成長為加密金融的核心支柱。根據CoinMarketCap統計,2025年初全球穩定幣市值穩定在1600億美元以上,長期佔據加密資產總市值的約15%。這不僅反映出投資者在波動市場中的避險需求,也顯示了穩定幣在支付、清算、借貸等場景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與此同時,穩定幣也逐漸成為傳統金融機構與加密世界銜接的橋樑,推動更多資金與資產跨界流動。
值得注意的是,穩定幣的使用範圍也在不斷外溢,從早期的加密原生場景,逐漸擴展到跨境電商、匯款、供應鏈金融等更貼近實體經濟的領域。隨著穩定幣在這些新應用中發揮作用,其“數字美元”的身份已經超越了投機屬性,正在演變為全球金融體系的輔助工具。
如今,USDT仍以超過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位居首位,USDC則憑藉合規審計在機構投資者中保持競爭力。與此同時,FDUSD、TUSD、DAI等穩定幣逐漸在特定細分場景中積累用戶。市場格局正在從“強者恆強”轉變為“多極並立”,競爭的焦點也不再只是體量,而是透明度、合規性和應用場景。
政策加速落地:合規與場景的雙輪驅動
隨著加密貨幣逐漸走向主流,穩定幣成為監管重點。美國國會持續推動針對美元穩定幣的立法,要求發行方建立完善的儲備與披露機制;歐盟MiCA法規自2024年生效,明確了穩定幣發行與運營的監管框架;香港金管局推出穩定幣牌照制度,將穩定幣納入支付體系;日本金融廳則批准首個以日元計價的JPYC,標誌著本土合規穩定幣的落地。
在全球範圍內,穩定幣政策的推進不僅是合規的要求,也是金融版圖重塑的起點。各國希望通過穩定幣監管,既把控系統性風險,又探索如何利用區塊鏈提升跨境結算效率,從而在數字金融時代佔據主動權。
政策的逐步明朗,使穩定幣的發展邏輯更加清晰:一方面,合規是“入場券”;另一方面,應用場景是“放大器”。鏈上支付、跨境結算、DeFi借貸、RWA對價、甚至交易所的主流交易對,都離不開穩定幣作為流動性工具和信用載體。未來,誰能在監管框架下找到更豐富的落地場景,誰就能在競爭中獲得持久優勢。
新興玩家的嘗試:Gate發行GUSD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興穩定幣的動作備受關注。以Gate近期發行的GUSD為例,該幣種在推出一週內鑄造量突破5000萬枚,在同類新進入者中表現突出。相比USDT動輒千億美元的體量,這個數字或許只是“九牛一毛”,但在一個競爭激烈的賽道中,這種增速說明市場對新選擇持開放態度。
其背後的邏輯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透明和安全的敘事。Gate在發行GUSD時明確提出儲備機制、定期審計與鏈上驗證的框架,呼應了監管與用戶對“可信”的核心需求。二是生態與使用場景。依託Gate已有的交易平台、理財產品和用戶基礎,GUSD能夠在交易對、理財、支付等場景中快速落地,降低了早期推廣成本。與其說這是一次單點突破,不如說是Gate借助自身生態優勢在穩定幣市場的順勢而為——在監管日益嚴格、市場多元化的環境中,它抓住了“透明合規+快速應用”的心理契機。
橫向對比:穩定幣格局下的差異化路徑
穩定幣市場的競爭格局,只有放在橫向對比中才能看清楚,不同發行方的定位、策略與優勢,往往只有在彼此對照時才更具意義。
USDT與USDC:規模對抗合規 USDT憑藉龐大的流動性和全球接受度穩居龍頭,幾乎是所有交易所和DeFi協議的默認結算工具。但它的儲備透明度問題長期存在爭議,外界質疑聲音不斷。與之形成對照的是USDC,它以合規審計和透明披露為賣點,深受機構和傳統金融合作方青睞,但擴張速度受到政策和地域的限制。兩者代表了穩定幣賽道的兩極:一個依靠規模與網絡效應,一個強調合規與透明。
FDUSD、TUSD與新興玩家:平台驅動與差異化嘗試 平台驅動型的FDUSD、TUSD往往依賴與交易所或機構的合作來迅速放量,在短期內形成交易深度,但由於缺乏獨立生態,用戶粘性有限。而新興玩家如GUSD,則選擇通過“透明儲備+鏈上驗證”來建立信任,同時借助生態場景加速滲透。比如,GUSD在上線首週就完成了超過5000萬枚的鑄造,展現出初期的增速優勢。這類穩定幣並非試圖正面對抗USDT或USDC,而是通過透明度、合規預期和快速應用場景切入,來佔據差異化位置。
整體格局:規模、合規與場景的三角博弈 橫向對比來看,USDT憑藉規模形成壟斷效應,USDC依託合規在機構市場穩固地位,而FDUSD、TUSD、GUSD等新興力量則在特定場景中尋找突破。它們或強調合規透明,或借助平台生態,或主打速度與應用,各自代表了穩定幣競爭的不同方向。
不過,市場也必須看到現實挑戰。即便增速亮眼,新興穩定幣仍然要面對頭部的網絡效應壁壘。用戶在選擇時更傾向於“誰的流動性強、接受度高”,這意味著所有新玩家必須在跨平台應用、長期透明度和合規身份上不斷耕耘,而不僅僅依賴早期的單一生態支持。
潛力與挑戰並存:多極化的穩定幣未來
短期來看,GUSD的目標是突破1億枚鑄造,並在更多主流交易對中建立穩固地位;中長期若要擴大影響力,則需要在RWA、跨境支付、鏈上金融等領域找到“錨定點”。這不僅依賴透明的儲備機制,也需要更廣泛的生態合作。Gate在發行GUSD的同時,也在同步推動與平台理財產品、支付工具和跨鏈基礎設施的結合,為其創造更大的落地空間。
從行業層面看,穩定幣競爭的下半場已經到來,過去的核心是“規模”,未來的關鍵詞則是“合規+應用”。USDT和USDC仍將維持主導,但更多新興穩定幣可能在細分領域站穩腳跟,形成多極化格局。對於用戶和機構而言,多樣化的穩定幣選擇不僅意味著更多便利,也是一種風險分散機制。Gate通過GUSD切入這一競爭,顯然是希望在穩定幣逐漸多元化的格局中提前佔位。
GUSD的快速增長說明市場對新進入者保持開放態度,但能否從短期熱度轉化為長期信任,還需要時間與持續表現。未來的穩定幣市場或將像支付體系一樣,多種模式並存,而不是一家獨大。穩定幣已經成為加密世界的“公共產品”,是DeFi、支付和RWA等新興場景的基礎。隨著監管政策加速落地,行業正從“野蠻生長”進入“精細競爭”的階段。
GUSD憑藉一週鑄造超5000萬的表現展現出潛力,但面對的挑戰同樣不小:如何打破網絡效應壁壘,如何建立長期用戶信任,如何在全球合規體系中找到位置。對於Gate而言,這既是一次穩定幣發行的嘗試,也是對自身生態閉環的一次補強——能否把平台優勢真正轉化為市場信任,將決定其在下半場競爭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