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觀點:DeFi教育基金研究總監Lizandro Pieper
“隱私權”往往成為批評者攻擊的對象,他們認為隱私只為犯罪所需,而不是普通人為了規避風險、維護尊嚴所應享有的權利。
華盛頓部分人士認為,收集和儲存數百萬美國人的個人信息有利於社會,並主張新興金融科技如去中心化金融也應採納此類信息收集措施,否則應予以禁止。
這種看法忽略了敏感數據集中存儲所帶來的現實風險。信息已成為21世紀最有價值的資源,這一點毋庸置疑。如果信息未得到保護,他人可能會利用這些信息,損害個人利益。
去中心化金融解讀
Ipsos與DeFi教育基金近期聯合開展了一項名為“去中心化金融解讀”的研究,涵蓋了當前金融體系和去中心化金融相關的定性與定量數據。多項發現中,隱私喪失問題成為核心關注點。
具體來看,美國人認為個人金融數據不安全,金融隱私只是幻象。調查顯示,超過54%的美國受訪者認為當前金融體系無法充分保護個人信息,56%的人認為現有金融體系需要改革以賦予個人更多數據控制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認為美國金融體系目前是安全的。
數據洩露與風險
近年來,敏感個人信息頻繁發生洩露,這一現象並不令人意外。2017年Equifax數據洩露事件導致1.5億美國人——幾乎占全國一半——的姓名、住址、社會安全號碼和駕駛證號碼遭到洩露。
自那以後,數據洩露事件幾乎成為常態,僅2024年就發生了3,158起數據洩露。犯罪分子利用被盜身份控制金融賬戶,實施欺詐行為或非法交易或轉移資金。因此,受訪者認為,保護金融數據是信任任何金融體系的基本權利和前提。許多受訪者提到,持續不斷的數據洩露新聞讓他們感到自己的數據早已暴露在外,難以掌控。
除了數據安全問題外,美國民眾還對金融體系的隱私保護表示擔憂。在一次訪談中,紐約皇后區的一位居民表達了對金融體系缺乏隱私的失望,稱自己無法安心進行大額交易,總覺得被監控或必須解釋自己的行為。
另一位紐約居民也表達了類似的困擾,指出自己所有行為都被追蹤,且無故遭遇可疑活動指控,缺乏自由。
監控強制令
毫無疑問,現行金融體系和監控強制令營造了一個環境,使我們始終感到“有罪,直到被證明無罪”。
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的持續監控削弱了我們的金融自主權和尊嚴,同時未能實現國家安全目標,反而危及我們的安全和自由。
鑑於上述情況,在關注去中心化金融的受訪者中,超過半數優先考慮完全掌控個人及金融數據安全。
隱私帶來的個人自主權是去中心化金融存在的核心,源自20世紀90年代初密碼學家的理念。那時,世界剛剛步入信息時代,隱私權因技術發展迅速被侵蝕。
正如密碼學家Phil Zimmermann所言:“技術進步無法讓隱私保持原狀,現狀本身並不穩定。”
因此,保護那些開發將個人及金融數據所有權歸還給個人的技術開發者至關重要。
監控技術將不斷演進,惡意行為者仍會竊取由其洩露的信息,但我們不必袖手旁觀。去中心化金融被認為能夠為這些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且美國民眾對此表現出強烈需求。民選官員應以美國人民利益為重。
立法行動時刻
這意味著國會必須通過立法,保護軟體開發者免受不適當且繁重的註冊要求及錯誤起訴,並要求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關於混幣器的相關規定予以撤銷。
軟體開發者應能夠繼續開發保護隱私的技術,信息收集機制也應進行現代化改革,不再傷害本應受法律保護的群體。
如果美國希望繼續作為自由的象徵,就必須不斷創新,為人民服務,維護美國人的隱私權。
作者觀點:DeFi教育基金研究總監Lizandro Pie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