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白露會客廳,作者:露露lulu,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在全球數字資產浪潮洶湧的背景下,華語圈——特別是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監管政策始終如一根緊繃的弦,平衡著創新衝動與風險防控的張力。從 2024 年 9 月到 2025 年 9 月這一年裡,大陸維持著高壓態勢,香港則在積極構建框架的同時,逐步收緊對中資機構的管束。這段時間的政策演進並非孤立的條文堆砌,而是嵌入更廣闊的經濟語境中:一方面,美聯儲降息週期和全球加密市場復甦刺激了投資熱情;另一方面,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和資本外流擔憂促使監管層加固防線。透過這些變化,我們可以看到監管思路的微妙轉向——從單純禁止向精準防控跨境風險的深化,尤其針對大公司和上市機構的 Web3 佈局、穩定幣發行以及 RWA 嘗試

這一年的政策動態,不僅體現在官方文件和聲明中,還通過具體案例折射出執行力度。例如,中資券商在香港的加密業務收縮,以及個別平台的牌照吊銷,都成為企業界警醒的信號。本文將圍繞大陸和香港的兩條主線展開敘述,穿插相關案例,探討這些政策如何影響 A 股和港股上市公司。

大陸監管的持續高壓:從禁令強化到跨境穿透

回溯到 2024 年秋季,大陸加密監管的基調已然定型,但這一年裡,政策開始更注重執行細節和國際協調。2024 年 10 月,人民銀行在年度金融穩定報告中重申了對虛擬貨幣交易的“零容忍”態度,這並非新意,但報告首次強調了穩定幣作為“美元影子”的潛在風險,指出其可能放大資本外流和匯率波動。這一表述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回應全球穩定幣市場的擴張——如 Tether(USDT)市值突破 1200 億美元——帶來的溢出效應。傳統法幣,美國結算應該占大部分70%,人民幣雖然占比不多,但也有一定位置;但是美元穩定幣占鏈上結算遠超90%,人民幣穩定幣鏈上結算微乎其微。大陸監管層擔心,美元穩定幣體系若與境內資產掛鉤,將削弱人民幣主權地位。

進入 2025 年,這一擔憂轉化為更具體的行動。1 月,反洗錢法規修訂正式生效,將數字資產交易納入刑事範疇,這標誌著從行政處罰向司法震懾的升級。法規要求金融機構加強 KYC(知悉客戶)審查,任何涉及加密的跨境匯款都需上報。這直接影響了中資企業的海外佈局,例如,一些 A 股科技公司原本通過新加坡或開曼子公司間接持有比特幣,但如今面臨更嚴格的審計要求。證監會隨之在年初強化上市公司數字資產風險披露要求,讓不少企業如履薄冰:一家上海上市的 fintech 公司因子公司持有少量以太坊而在審計中被質疑,最終選擇剝離資產以避免退市風險。

政策演進的轉折點出現在 2025 年 7 月,上海金融監管局召開專題會議,討論穩定幣國際動態對中國的影響。會議紀要雖未公開發布,但業內流傳的版本顯示,監管層特別關注 RWA 模式——即將境內房地產或債券代幣化到境外區塊鏈上。這種創新本可提升資產流動性,但被視為規避資本管制的“灰色地帶”。隨後,9 月 24 日,一篇財新報導揭開了冰山一角:多類中資機構被要求收縮在香港的加密業務,包括投資、交易、RWA 發行和穩定幣相關活動。這並非突發,而是對前期預警的落實。報導指出,互聯網平台如阿里系、中資券商如中信證券,以及銀行如中銀香港,都成為重點對象。根本原因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綁定美元穩定幣可能導致依賴性問題,尤其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

這一政策直接引發了連鎖反應。以“財庫公司”模式為例,這種通過香港子公司加槓桿投資數字資產的策略,曾在 2024 年流行於港股中資企業中。多家公司公告購買比特幣,希望在幣價上漲時拉動股價。但 2025 年 9 月的限制令其戛然而止。一家典型案例是某港股上市的地產開發商,其 2024 年底公告斥資數億美元購入比特幣,作為“戰略儲備”。這短暫推高了股價,但 2025 年年中,監管指導下,該公司被迫出售部分持倉,股價隨之回調 10% 以上。這一事件並非孤例,類似的中資礦業轉型公司也面臨相同壓力,凸顯政策從“事後追責”向“事前干預”的轉變

總體而言,大陸這一年的監管演進體現了“穿透式”思路:不限於境內,還延伸到香港和海外中資機構。這與全球趨勢呼應——如歐盟 MiCA 法規的實施——但更注重本土風險防控。對 A 股上市公司來說,這意味著 Web3 佈局需嚴格限定在區塊鏈技術應用上,如供應鏈溯源,而非加密交易。違規案例頻現:2025 年 4 月,一家深圳上市的遊戲公司因發行 NFT 被證監會約談,最終下架產品並罰款數百萬元。這類事件提醒企業,監管紅線不容試探。

香港監管的創新與收緊:平衡全球樞紐夢與大陸紅線

與大陸的嚴苛形成對比,香港在這一年裡繼續扮演“試驗田”角色,但政策演進中漸露收緊跡象。2025 年 8 月 1 日,《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金管局(HKMA)強調發行人需持有 100% 儲備資產,並存管於授權銀行。這是對 2024 年草案的完善,旨在吸引國際玩家同時防範洗錢。條例生效後,立即吸引了多家申請:如 Circle(USDC 發行方)提交牌照申請,標誌著香港向穩定幣友好型轄區的轉型。但這一開放並非無界——條例明確禁止向大陸居民推廣,儲備資產需避免美元過度依賴,以協調“一國兩制”框架。

2025 年上半年,香港的監管步伐加速。1 月,證監會(SFC)優化 VASP(數字資產服務提供者)許可流程,縮短審批時間至 3 個月。這刺激了申請潮:到 7 月初,已有 11 家平台獲批,包括本地和海外背景的交易所如 HashKey 和 OKX 的香港分支。SFC 的邏輯是,通過牌照制度過濾風險,推動香港成為 Web3 樞紐。但這一進程中,收緊信號漸顯:2025 年 2 月,SFC 更新中介機構虛擬資產活動指引,允許券商為現有客戶提供 VA 服務,但新增“知識評估”要求,確保投資者了解風險。這直接影響中資券商,如海通國際,其加密交易服務需額外審查。

政策的高潮出現在 2025 年 7 月,金融服務及庫務局(FSTB)和 SFC 聯合發布諮詢文件,提議擴展許可至數字資產經銷商和託管人。這是對 2024 年 OTC(場外交易)諮詢的延續,覆蓋所有 VA 交易和保管服務。提案強調,託管人需採用冷熱錢包分離,並定期審計,以防範黑客攻擊。8 月,SFC 發布針對 VA 交易平台的託管標準圓形,闡述安全保管客戶資產的預期,包括保險覆蓋和應急計畫。這反映出對前期事件的回應:2024 年 11 月,一家未獲牌的 OTC 店鋪因洗錢嫌疑被調查,導致多家中資機構自查。

案例層面,香港的執法行動更具針對性。2025 年 6 月,SFC 吊銷三家平台的牌照,原因是未能遵守反洗錢規定。其中一家涉及中資背景的穩定幣發行平台,其違規在於向大陸用戶間接推廣服務。這起案件源於用戶投訴,SFC 調查發現,該平台通過微信群繞過限制,最終罰款 500 萬港元並強制關閉。這不僅震懾了市場,還影響了港股上市公司:多家中資科技股,如騰訊控股,其香港子公司原本探索 RWA 試點,但吊銷事件後,選擇暫緩,以免觸及大陸監管。

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案例是 Bybit 事件。2025 年 2 月,這家全球交易所遭遇黑客攻擊,損失 15 億美元數字資產。雖然 Bybit 並非香港本土,但事件促使 SFC 加強託管要求。中資機構受波及:一家港股上市的金融集團,其子公司持有 Bybit 資產,事件後股價下跌 5%,並在 SFC 指導下轉向持牌平台。這凸顯了香港政策演進的雙刃劍:一方面,2024 年 4 月比特幣現貨 ETF 的上市(如 Harvest 和 ChinaAMC 產品)吸引了數十億美元資金;另一方面,對中資的額外約束——如 9 月大陸要求收縮業務——讓大公司 DAT 佈局(如數字資產技術投資)步履維艱。

香港這一年的監管敘事,是從開放框架向精細管理的過渡。SFC 的舉措,如 ASPI-Re 路線圖的推進,支持 RWA 基礎設施,但中資上市公司需築起“防火牆”,隔離大陸業務。這與全球趨勢同步——如新加坡的類似許可擴展——但更注重與大陸的協調。

政策交織下的上市公司:機遇、挑戰與策略應對

大陸和香港政策的互動,直接重塑了 A 股和港股上市公司的加密生態。對於 A 股企業,這一年的高壓意味著 Web3 佈局多停留在概念階段。拿 RWA 為例,2025 年 9 月的收縮要求,讓多家房地產股(如萬科 A 股)放棄境外代幣化嘗試,轉而聚焦數字人民幣應用。穩定幣方面,金融機構如工商銀行,被禁止任何相關服務,違規風險高企。一家典型案例是某深圳上市的支付公司,2024 年底嘗試穩定幣跨境試點,但 2025 年 1 月法規生效後,項目擱淺,股價波動加劇。

港股中資公司則面臨“雙重天平”:受益於香港的 ETF 和許可潮,但受大陸指導約束。“財庫公司”模式的終結,是這一年最直接衝擊。多家公司如小米集團(港股),曾公告購入數字資產以對沖通脹,但 2025 年限制後,需出售持倉,影響季度業績。DAT 佈局亦受波及:騰訊和阿里在香港的區塊鏈子公司,本可擴展到 DeFi,但如今限於非加密領域。案例中,一家中資券商港股股,其獲批 VA 交易資格後,成為監管重點,最終暫停比特幣直接交易,客戶流失明顯。

這些變化並非全然負面。對善於合規的企業來說,是機遇:如通過香港持牌平台間接參與,增強全球競爭力。但風險管理至關重要:上市公司需加強披露,建立內部審計機制,避免跨境漏洞。

展望:監管的動態平衡與企業韌性

展望未來,華語圈加密監管將繼續在創新與穩定的張力中前行。大陸或在 CBDC(央行數字貨幣)基礎上探索有限開放,香港則可能進一步擴展許可,但中資機構的“紅線”不會鬆動。這一年的政策演進和案例,提醒企業:數字資產不是速成路徑,而是需嵌入合規框架的長期遊戲。最終,監管的智慧在於引導而非扼殺,讓華語圈在全球 Web3 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關推薦:觀點:英國需要與雄心相匹配的監管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