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tt Wright,Gaia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15世紀中葉,古騰堡的印刷機打破了精英階層對書面知識的壟斷。由此帶來的識字普及和體制變革,讓公眾首次能夠接觸到此前被封鎖的思想與知識。

如今,去中心化AI正帶來類似的革命——拓寬智能資源的獲取渠道,重新定義誰能夠參與到人工智能的建設之中。

當下的AI多以封閉體系運行。模型權重不公開,數據流程專有,決策過程也僅限於API背後。這使得少數幾家公司掌控了AI的演進方向和使用權,限制了行業創新和普惠性。

DeAI有效破解了這種依賴,徹底改變了智能的生成、治理及分發方式。

封閉AI平台背後的隱憂與代價

中心化AI系統的封閉性導致訪問受限,形成發展瓶頸和狹隘視角。現實中,中心化技術曾帶來決策偏見、結果不透明,甚至出現錯誤逮捕等問題,其根源正是輸入、設計和數據由中心化主體獨自掌控。

即使主流AI公司的目標也會在外部壓力下發生調整。2025年,OpenAI放棄了純營利化計劃,將商業部門重組為由非盈利母公司控制的公益機構。這一舉措表明公司對公共利益的重視,但也暴露出當承諾與企業治理掛鉤時,其脆弱性不容忽視。

DeAI則從根本上終結了對單一中心的依賴,讓公共利益通過系統架構自發實現。

DeAI已在革新社區與市場

DeAI開發者可以在本地運行模型,結合本地數據進行微調,實現針對性適配。這些工具無需依賴高帶寬、商業授權或企業審批,能夠在中心化工具難以覆蓋的環境下發揮作用。

印度農民利用支持本地方言的語音助手規劃農作周期;在塞拉利昂,教師借助低流量消息App中的AI聊天機器人,獲得即時、精準且高性價比的課程支持,超越傳統網頁搜索手段;危地馬拉農村,助產士通過AI驅動的手機應用在家訪時即時監測胎兒健康,即使在無網絡環境下也能完成評估,大幅提升了低資源地區的母嬰護理水平。

這些創新都源自用戶自身——往往正是那些最容易被全球科技浪潮忽視的人群。

如今,構建AI代理變得異常便捷。無代碼教程讓任何人都能製作出實用的智能體,而對於有技術背景的用戶,平台也提供編程和可視化開發工具,大大降低了開發門檻。

企業也在積極採納DeAI:零售商利用自有交易數據訓練小型模型優化物流;大型企業定制開放模型以服務內部運營。根據DappRadar數據,去中心化AI應用的市場份額正在快速攀升,有望與Web3領域的DeFi和遊戲板塊分庭抗禮。

DeAI正在深刻改變人們在社區中的工作、學習和問題解決方式。每一次實際應用,都讓智能更加具體、實用,貼近本地需求。

人工智能領域出現新的意識形態分水嶺

DeAI(去中心化人工智能)最常見的質疑在於,去中心化可能導致信息不一致或誤導。事實上,這種擔憂並不新鮮。早在古騰堡印刷術剛剛誕生時,質疑者就曾警告,未經審核的文本可能引發社會混亂。然而,從長遠來看,印刷術推動了科學進步,提高了民眾的識字率,並促進了更廣泛的公共交流。

開放透明的系統有利於監管。開源模型便於審查和評估。社區規範能夠引導本地化應用,實現多元治理。倫理機制也可以在開放環境中協同演進,而不是被單一企業的價值觀所主導。

這種分歧正體現了人工智能領域更為深層的意識形態趨勢。Anthropic 首席執行官 Dario Amodei 在其文章《Machines of Loving Grace》中主張以安全為核心的集權式路徑,認為要實現負責任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必須實行高度集中和嚴格控制的開發流程。

而 SingularityNET 創始人 Ben Goertzel 則警示,中心化的 AGI 研發可能固化開發者狹隘的世界觀。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他提倡通過全球協作和本地適應,共同孕育和發展智能。

這些理念影響著激勵機制、風險模型以及全球可獲取性。中心化體系強調一致性與可控性;去中心化體系則推動智能在多元文化、行業和實際場景中自發演進。這種彈性正在催生新市場和新型組織。

DeAI 重新點燃文藝復興時代的核心精神

下一階段的人工智能,將由誰來參與塑造。智能越是掌握在公眾手中,就越具韌性、適應力和代表性。開發者正在逐步擺脫封閉 API,公共機構投資於自主可控的基礎設施,社區主導的模型也在 Big Tech 覆蓋有限的地區逐步落地。智能不再只是“為世界所造”,更是“由世界共同創造”。

我們仍處於轉型的初期,未來取決於我們現在的投入與建設。這意味著要加大對去中心化技術基礎的投入,資助本地創新項目,更重要的是,打造人人都能使用、如同讀寫工具般普及的智能創生工具。

第一次文藝復興讓讀書成為大眾的可能,而這一次,將普及全球每個人都能思考、計算和創造的權利——無處不在。

相關推薦:美國總統特朗普:比特幣(BTC)減輕了美元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