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Phyrex_Ni,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最近一週幾乎所有的敘事都是圍繞著美國政府停擺,在上週的時候我們做了兩個預測,一個是停擺時間越長對於風險市場的壓力可能就越大,另一個是停擺配合川普的裁員策略增加了對美聯儲十月降息的預期,人為製造勞動力市場下行數據來倒逼美聯儲降息。從目前來看短期利好的情緒已經兌現,不論是美股還是加密貨幣都有不錯的增長。

但風險市場在上漲的同時黃金和美債的收益率也是在同步上漲,甚至是美元指數都在上漲,現在這種情況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預期錯位,美股,加密貨幣,黃金,美元和美債收益率都反映了投資者在不同方向的佈局,從短期來看,市場最大的博弈還是在美聯儲會進入寬鬆,所以資金從貨幣市場撤出,流入到股票和加密貨幣領域。

因為美債的收益率在上升,而且是短期和長期都在上升就說明了資金再從債市離場,美股和加密貨幣上漲自然就是資金進入的結果,這也符合我們一直說的,當投資者預期美聯儲進入寬鬆政策的時候會增加風險偏好,所以從短期來看停擺+裁員+勞動力市場預期下行就是“喪事”,而喪事反而刺激了美聯儲只能通過降息而來緩解勞動力市場的壓力,就變成了市場的“喜事”,這就是目前的喪事喜辦。

但這畢竟只是短期的走勢。不得不承認,目前利率依然處於高位,通脹不僅沒有進一步緩解,反而有重新抬頭的趨勢,美聯儲也尚未進入全面寬鬆階段。因此,當前市場的判斷更多仍是建立在美聯儲會“聽話”、會順應政治與數據壓力進行降息的預期之上。可問題在於,停擺不可能無限延長,財政損失也不可能完全被“預期”所抵消。

除此之外,地緣衝突仍在擴散,俄羅斯與哈馬斯問題都有可能引發更大的區域性升級。而美國國內的財政赤字也在持續擴大,這雖然在表面上為黃金上漲提供了理由,但同時美元也在同步走強。這正是當下最反常、也最值得警惕的地方。另外現在市場有點過於樂觀,已經開始在透支寬鬆預期。

在傳統邏輯裡,美元走強意味著其他貨幣貶值、流動性收緊,黃金(以美元計價)理論上應承受較大壓力,就像加息週期初期那樣。但這一次恰恰相反黃金漲,美元也漲。這說明交易者之間在邏輯上既存在分歧,也存在共識。分歧在於短期方向上有人押注寬鬆,有人擔心風險。而共識在於長期判斷中通脹將維持更久,美聯儲很難完全進入真正的寬鬆狀態,甚至可能在短暫寬鬆後因通脹再起被迫重新收緊政策。

美元指數的上漲,並不代表美國經濟更強,而是全球資金被迫回流美元體系。歐洲和日本的利率水平過低、經濟增長乏力,導致歐元與日元缺乏吸引力;與此同時,儘管美國國債被拋售,但它依舊是全球流動性最好的資產。而相較其他央行,美聯儲仍是“最不鴿”的那一個。結果就是美元的強勢來自全球資金的“縮圈回流”,而黃金的強勢則來自這些資金在體系內部尋找非主權信用的對沖資產

黃金與美元同步上漲,說明市場一方面不再信任其他主權貨幣(如歐元、日元),另一方面也開始質疑美債的長期償付能力。美元被買入是因為它仍是結算基礎;黃金被買入是因為它是不依附於任何主權的終極儲值資產。值得注意的是,美元指數(DXY)本身的結構決定了它的“強”更多是相對的,其中歐元占57%、日元13%、英鎊12%。因此,這輪美元指數的上行,反映的更多是他國的疲弱,而非美國自身的強勢。

而對於黃金來說因為在財政層面,美國政府的赤字在2025財年仍然維持高位,使得市場越來越懷疑美債的長期償付能力。國債發行量激增推高了收益率,而收益率的上升並沒有壓制金價,反而強化了黃金作為“無信用風險資產”的吸引力,也就是說,美債收益率漲得越高,市場越擔心財政失衡,黃金反而越受追捧。

其次是通脹預期的回升。近幾個月的CPI與PCE數據反覆徘徊在3%左右,美聯儲雖然表現出的是鷹派,但市場普遍認為實際寬鬆已在路上。寬鬆意味著美元流動性重新氾濫,通脹可能再次抬頭。黃金本質上是對沖貨幣購買力下降的資產,所以資金在預期流動性擴張前提前佈局,給我的感覺是更加傾向於防患於未然。

簡單說,現在的格局是美元漲因為全球避險資金回流美國,而美債收益率漲是因為對風險上次的預期,黃金漲是因為市場擔心美元信用的長期透支。看似矛盾,其實反映的是一個核心現實,投資者相信美國的實力,但開始懷疑它的償兌能力。

所以這次的停擺以及目前的市場走勢,我個人的觀點是,市場已經在透支美聯儲進入寬鬆的預期。過於樂觀的情緒在短期內確實能推高風險資產的價格,但從更長週期來看,這種提前透支的行情很可能會讓通脹重新失衡。到那時,美聯儲不僅難以維持寬鬆,反而可能被迫再次收緊政策,重新回到緊縮週期。

從市場表現上看,停擺導致的數據真空期會加劇投資者的想像空間,缺乏真實數據支撐的行情容易讓情緒主導交易,形成一輪FOMO式上漲。但一旦通脹數據重新發布,並且連續幾個月維持高位,美聯儲極有可能直接出手干預市場,以防寬鬆導致的物價失控。屆時,風險市場或將面臨較大幅度的回調,這也是短期樂觀之後最值得警惕的部分。

目前通過 Kalshi 的預測數據來看,美國政府本次的停擺時間普遍認為是在20天左右,很有可能會錯過九月份的 CPI 和 PPI 數據,在十月底的議息會議前將沒有任何可以提供參考的數據,所以我目前的預估來看,在十月的議息會議前市場的樂觀性大概率會繼續維持,除非有新的更大的利空出現,而如果接下來的通脹數據逐漸走高,可能悲觀的情緒會開始蔓延。

週二晚上從北京時間23點開始美股就出現了回調,而加密貨幣的回調更早一些,BTC 從美股開盤以後的就開始下跌,當時還沒有看到更多的消息,畢竟有超過兩個小時的時間差,而23點美股的下跌則非常的明顯,主要原因就是紐約聯儲在北京時間23點發布的這篇文章,主要說的是紐約聯儲九月的預測,未來一年美國通脹為 3.4% ,相比八月的數據 3.2% 反而還上升了,不單是一年的數據,三年和五年的數據都是上漲的。

而且不但通脹是上漲的,工資水平還在下降,降低到為2021年4月以來的最低值。失業率也會繼續上升2%。

從這些數據來看,近端大家更一致地認為通脹偏高且黏性較大,並且對近端通脹的不確定性在下降。而長端預期和不確定性一起抬頭,意味著通脹逐漸超過了美聯儲的預期,雖然還談不上失控,但必需品包括,食物、房租、醫療預期上移,指向服務和居住類通脹很難下壓。

工資層面,一年期薪資增速預期降至 2.4%,這是自2021年4月以來的最低值,而一年期通脹預期為 3.4%。這意味著名義工資增速低於通脹水平,實際購買力下降,可支配收入受到壓制,從而拖累消費。中低收入者對價格更敏感,實際消費可能出現量穩價降或結構性下沉的趨勢。

就業方面,認為一年後失業率更高的平均概率升至 41.1%,未來 12 個月丟工作概率上升到 14.9%,高於過去 12 個月均值 14.1%。失業後三個月能找到工作的概率雖從 44.9% 回升至 47.4%,但仍低於 12 個月均值 51.0%。這些數據都說明受訪者並不看好接下來的勞動力市場。

雖然調查結果未必百分之百準確,但紐約聯儲的數據在政府停擺、經濟數據暫缺的背景下顯得格外重要,也直接引發了投資者的短期恐慌。這種恐慌能持續多久尚不確定,但可以明確的是,目前降息本身可能推高通脹,而美聯儲處於非常尷尬的位置,如果按照市場預期降息,市場會立即解讀為寬鬆信號,資金將瘋狂流入風險市場,通脹壓力繼續上升,如果不降息,勞動力數據又顯疲軟,而川普政府仍在通過裁員製造就業壓力。

綜合來看,儘管10月降息的市場定價概率仍高達90%以上,但我認為美聯儲未必會在10月真正執行降息。

除了經濟層面的內部隱憂外,美國在外部環境上同樣並非一片坦途。最近與俄羅斯的矛盾明顯升溫,導火索來自於川普下令調動核潛艇,以回應俄羅斯前總統、現任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的挑釁性言論。這一舉動表面上是軍事行動,實際上更多是一種政治信號。美國並未說明這是核動力潛艇還是攜帶核彈頭的戰略潛艇,也未公布部署區域,但這種“模糊化威懾”本身就是既要製造壓力,又要保留迴旋空間。

俄羅斯方面迅速進行了反制,聯合中國舉行了反潛軍演,在西太平洋與北極海域模擬探測並摧毀敵方潛艇,釋放出“我們知道你在哪裡”的信息。可以看出,雙方都在進行“姿態升級”而非真正的軍事對抗。美國此舉更多是為了維持對俄的戰略威懾力,同時回應國內鷹派壓力與選舉政治需求,但風險在於這種信號戰極容易被誤讀。尤其是潛艇這種高度機密、通信延遲極大的武器系統,一旦在高風險海域被誤判為進攻姿態,就可能引發戰術性衝突,甚至觸發核警戒。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俄之間的核限制機制幾乎已經瓦解。新START條約早已凍結,雙方缺乏有效的軍事通報渠道,而在黑海、北極、波羅的海等區域的軍機與艦艇摩擦日益頻繁。這意味著任何一次“雷達誤報”都可能成為危機導火索。美國派出核潛艇,不僅是在針對俄羅斯,也是在向歐洲盟友展示“安全承諾”,但這種做法的副作用是進一步逼迫俄羅斯進入戰備狀態,甚至促使莫斯科重新調整戰略部署,比如在北冰洋、加里寧格勒和遠東地區增加核巡航頻率,從而讓整個歐亞大陸重新陷入新冷戰的節奏。

從市場角度看,這種局勢帶來的最大風險在於能源與通脹。如果美國持續對俄羅斯施壓,俄方極可能在能源出口、稀有金屬和糧食供應上採取報復措施,推高全球價格,並反過來影響美聯儲的降息節奏。短期來看,核潛艇事件不會直接引發系統性拋售,但它讓市場重新定價地緣風險,尤其是能源、通脹與利率預期被迫上修。這意味著即使美聯儲希望降息,也必須面對通脹回升帶來的外部掣肘。

在資金層面,避險流動性將重新回流美元與美債,但在通脹和赤字壓力下,美債收益率不會明顯下行,而黃金與原油將在地緣溢價的支撐下維持強勢。對於加密市場而言,這種環境短期利好BTC與ETH等頭部資產,它們被視作“體系外對沖”的載體,但如果美元長期維持強勢,全球流動性趨緊,將削弱整體風險偏好,市場可能進入高波動、高不確定性的階段。

然後看看鏈上數據

首先的還是交易所中BTC的存量,這個數據重要性已經經過了多次的驗證,當更多的BTC被用戶提走的時候,一方面就是BTC的價格波動會降低,另一方面代表的就是更多的投資者看好BTC的未來,從最近一個月的趨勢來看還算是過的去,幾乎整個九月都是在淨流出,投資者對於BTC的偏好還是不錯的,但從10月4日突破了歷史新高開始,能明顯看到有更多的BTC轉入到交易所中,這是一種很普遍的恐高現象。

在歷史中也出現過很多次,重點還是要看接下來的投資者是否能消化掉這些存量的BTC,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們也知道這次的上漲主要是因為川普停擺+裁員預期倒逼美聯儲陷入勞動力數據的低谷,所以如果真的能實現月底的降息,或者是看到月底必然降息的路徑在增加,那麼這些存量消耗還是挺容易的,但如果利空的情緒在增加,估計就要重新回到震盪區間了。其實從現貨市場的成交量也能看到,雖然BTC的價格突破了新高,但現貨的成交量並未出現2024年年年底那樣的高潮,甚至和5月,7月的新高相比也有差距。

最近一週ETF的數據確實是不錯了,能明顯看到購買力超過了均值,這一週中投資者一共買入了26,456枚BTC,而上一週這個數據還是淨流出8,139枚,而且不僅是一級市場的數據上漲,就連二級市場的成交量都出現了上升的趨勢,和前兩週的軟趴無力有明顯的對比,但我還是那句話,BTC購買力的增加並不是因為BTC本身的利好,而是搭上了美股的順風車,所以還是和美股以及美國宏觀情緒高度相關,並不代表現在的購買力上升,就一定能延續下去。關鍵還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

和BTC類似的就是ETH,從現貨的數據來看 ETH 的成交量還不如BTC呢,反彈的價格雖然過的去,但是力度卻差了很多,這也是ETH振幅會更大的原因,投資者的穩定性太差了,而 ETF 的一二級市場雖然相比前一週也好一些,一級市場中最近一週增持了將近30萬枚ETH,而上週這個數據是淨流出了20萬枚,確實看上去是不錯,而且ETF的二級市場也出現了成交量上升的狀態,雖然並不算很高,但還是能看到投資者活躍起來了。

但如果從細節的資金量對比來看就不同了,能明顯的看到投資者的偏愛還是在BTC上,雖然ETH的購買力也過得去,但和BTC相比資金量差距在三倍以上,所以在這個階段如果還要繼續下注,雖然 ETH 的漲幅也許會不錯,但BTC會更強,更穩定,跌的時候更少,反彈的時候更快,這就是資金效應,當然重點還是宏觀情緒要穩定,否則這種資金量仍然會被恐慌情緒壓下去。

持倉超過一年長期持有者數據再一次經過驗證,沒什麼可質疑的了,隨著長期持有者的持續派發,確實 BTC 的價格再次出現了歷史新高,當然長期持有者也應該主要是交易所的數據為主,這個數據沒有被證偽就能看到現在長期持有者仍然是派發的狀態,所以BTC的價格看上去應該還是會較為穩定的,暫時還沒有看到什麼數據層面的風險。

最近一週BTC的持倉分佈也非常的正常,只是趨勢更加明顯了,隨著BTC突破新高以後持倉超過10枚BTC的高淨值投資者仍然穩定的在增持,而持倉小於10枚BTC的小規模投資者則在加速減持,即便是今天凌晨出現了價格下跌的時候也沒有看到小規模投資者抄底的跡象,目前高淨值投資者共持有 1,649.2萬枚BTC,相比上週提升了1萬枚。

未平合約的數據也不好,這次的下跌也並沒有帶來未平合約的降低,不論是 BTC 還是 ETH 都是一樣,相比上週反而未平合約還增加了一些,尤其是 ETH 目前還是在非常高的位置,疊加了資金量不足的情況,所以價格的振幅會更大,雖然BTC稍微好一些,但也不樂觀。

最後就是URPD的數據,突破新高以後最重要的數據就是URPD,因為每次新高後都會改變URPD的數據結構,可能就會出現缺口,而URPD的缺口是100%會被補齊的,所以如果出現缺口,缺口位置附近就是最好的抄底點,這次並未出現新的缺口,所以價格也還算穩定,而且籌碼分佈仍然非常的均衡,從11萬美元開始一直到11.9萬美元之間雖然還不算是支撐位,但這部分的投資者是目前持倉量最高的部分。只要這部分的投資者沒有恐慌,問題就不大。

總的來說,本週的重點甚至是最近兩週的重點雖然還是宏觀數據,但因為停擺導致了數據面不全,市場只能從有限的數據中獲得信息,目前的重點仍然是停擺導致的勞動力市場遇冷以及通脹上漲預期之間的博弈,估計就是美聯儲自己都不知道這次議息會議的結果會是什麼,就像我前邊說的,雖然現在CME給的數據是十月降息概率將近95%,但實際上會不會真降還真說不好,另一個重點就是關注停擺什麼時候結束。

相關推薦:分析師稱,比特幣在“高價值區間”穩固後,BTC 價格有望漲至 15 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