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韓國政府頒布新規,要求虛擬資產賣出資金用於購房時必須如實申報。這項看似簡單的政策背後,隱藏著韓國金融戰略的重大轉型。與此同時,韓國六大銀行(KB國民、新韓、韓亞、友利、NH農協、企業銀行)正積極準備參與央行數字貨幣測試。這兩個同時發生的事件標誌著韓國數字資產治理進入了“堵漏”與“疏導”並行的雙軌戰略新階段。

防禦戰略:虛擬資產的“去風險化”工程

韓國政府已將虛擬資產視為需要嚴格管控的“外部威脅”。購房資金報告新規只是這個戰略的冰山一角。虛擬資產在韓國普及率高,近三分之一的韓國成年人持有數字資產,這一比例是美國的兩倍。韓元更是全球第二大加密法幣交易媒介,年初至今交易量達6630億美元,佔全球法幣加密交易活動的約30%。

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市場,韓國選擇主動出擊。政府修訂房地產交易規定,要求以虛擬資產變現資金購房時,必須在資金籌措計劃書中如實申報。這一政策由財政部、國土交通部等多部門聯合制定,明確將虛擬資產賣出資金納入自有資金項,相關交易需提交證明材料。韓國金融委員會出台了首部虛擬資產借貸服務指南,全面禁止槓桿及現金借貸,並設置個人限額及手續費上限。這些措施旨在阻斷類似賣空行為,防止過度投機。

進攻戰略:國家數字貨幣體系的構建

在嚴管虛擬資產的同時,韓國正積極構建國家主導的數字貨幣體系。韓國央行已經成立了虛擬資產委員會監控加密貨幣市場,並重新命名了其央行數字貨幣研發團隊。

2025年,韓國央行放緩了CBDC開發,暫停了原定2025年底的試點,轉而支持“銀行優先”穩定幣模式。韓國央行副行長Ryoo Sangdai明確表示支持銀行成為該國穩定幣的主要發行方。韓國主要商業銀行(KB、新韓、韓亞、友利、農協、企業銀行)與韓國金融結算院正在推進設立發行聯合韓元穩定幣的合資法人。這種銀行主導的穩定幣模式與CBDC形成了互補關係而非替代關係,體現了央行貨幣與商業銀行貨幣傳統雙重貨幣體系的數字化延續。

韓國政府的雙軌戰略核心是對數字時代金融主權與治理權的爭奪。政策背後蘊含著深層的貨幣主權焦慮。韓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穩定幣監管框架。現階段,穩定幣被歸類為“虛擬資產”, falls under the general definition of “virtual assets” under the Virtual Asset User Protection Act。

這種監管空白引發了韓國對貨幣主權和資本外流的擔憂。政策制定者擔心外國穩定幣(尤其是美元穩定幣)可能威脅到韓國的貨幣主權,並導致資本外流和貿易結算體系依賴外國穩定幣,從而引發監管套利問題。韓國金融服務的虛擬資產委員會在2025年1月宣布了第二階段的數字資產立法議程,重點正是建立穩定幣專用制度。

李在明總統在競選期間將制度化韓元穩定幣作為關鍵承諾,當選後立法動力進一步增強。政策討論已從關注風險轉向認可國內受監管的韓元穩定幣的好處,如提升韓元的全球競爭力和創新國內支付系統。

挑戰與未來:雙軌戰略的風險與前景

韓國政府的雙軌戰略面臨多重挑戰。立法方面存在複雜性,需要修訂或制定951項法律法規。區域競爭也在加劇:美國GENIUS法案加速了美元穩定幣的全球化,引發韓國對貨幣主權的擔憂。周邊金融樞紐也在快速佈局——日本企業建立數字資產儲備,香港頒布全面穩定幣規則,新加坡2024年加密交易所牌照數量翻倍。

技術上,韓國需要平衡貨幣主權與創新的關係。為應對這些挑戰,韓國正採取一種雙軌方法:在監管沙盒內允許非銀行穩定幣實驗,同時推進由商業銀行主導的機構穩定幣。韓國還試圖通過混合結構確保公鏈與私有基礎設施間的技術中立性和互操作性,連接傳統金融體系與民間創新。

未來一年將是韓國數字資產戰略的關鍵檢驗期。政策制定者需要密切關注幾個關鍵指標:ETF合法化進度、穩定幣推出時間、以及Bithumb的IPO表現等。韓國能否維持“嚴格合規+鼓勵創新”的平衡,將決定其能否鞏固作為加密金融中心的地位。

韓國並不孤單。從美國到日本,從新加坡到香港,主要經濟體都在探索數字貨幣的監管與發展路徑。韓國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極高的公眾參與度與強監管干預的結合。未來幾年,韓國可能成為第一個實現由主要商業銀行發行聯合穩定幣的國家之一。這種銀行發行的穩定幣服務於需要批發結算和監管信任的機構用例,而非銀行穩定幣則針對零售經濟和Web3生態系統進行優化,形成並行結構。

韓國走的是一條務實的中間道路:既不全面禁止,也不完全放開,而是在國家監管和市場創新之間尋找平衡點。

相關推薦:韓國將加密貨幣借貸利率上限設定為20%,禁止槓桿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