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穩定幣”的名稱與“一夜暴跌”聯繫在一起時,加密市場的神經便會瞬間緊繃。台北時間週六清晨,一場突如其來的加密貨幣連環爆倉事件,將全球第三大穩定幣USDe推向風口浪尖。這款由Ethena Labs團隊推出的“合成美元”穩定幣,在短短半小時內最低跌至0.65美元,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側目。隨之而來的,是高達190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多頭倉位被清算,超過160萬個帳戶地址遭到強平。這場驚心動魄的“血洗”,不僅讓投資者對USDe的“穩定”屬性產生巨大疑問,更深刻揭示了DeFi高槓桿策略和複雜合成資產在高波動市場中的致命脆弱性。

一、USDe脫錨始末:一場190億美元的“血洗”

這場加密市場的劇烈震盪,始於週六清晨,並迅速演變為一場大規模的清算事件。

  • 價格閃崩: 從週六早上5時20分左右開始,USDe在某知名交易所的現貨價格突然脫錨,在之後的半個小時裡最低跌至0.65美元。整場風波持續了近兩個小時,期間多種主流貨幣的封裝代幣同步暴跌,共同形成幣圈歷史級別的大爆倉。

  • 巨額清算: CoinGlass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裡,有接近190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多頭倉位被清算,超過160萬個帳戶地址遭到強平。這一數字令人觸目驚心,凸顯了市場連鎖反應的殘酷性。

  • 導火索: 調查認為,事件起因是一家大型機構的跨保證金組合爆倉,市場遭遇大規模清算時,拋售壓力像推倒多米諾骨牌,把原本與美元或現貨價格緊密貼合的代幣推離錨點。USDe首當其衝,BNSOL與WBETH隨後跟跌,集中爆倉又進一步擴大了波動幅度,短時間內出現惡性循環。當幣價觸及爆倉線,交易所系統將會直接強制平倉,因此進一步壓低了價格。

二、USDe的“合成美元”之謎:高收益背後的脆弱性

USDe作為全球第三大穩定幣,其市值規模超過120億美元,但其設計機制與傳統穩定幣截然不同,也正是這種機制,使其在高波動市場中暴露出致命脆弱性。

  • 獨特的合成機制: 與USDT等由法幣或美元、美債、黃金等硬資產支撐的穩定幣不同,USDe並非直接由實物資產支撐,而是Ethena Labs團隊推出的“合成美元”。它通過用戶抵押加密資產(比特幣、以太坊、流動性質押代幣等)鑄造USDe,同時項目方會在衍生品市場上建立對應的空頭頭寸,對沖抵押物的價格風險。在理想狀況下,這被設計成一個“Delta中性”的組合,無論底層資產價格如何變動,USDe的合成美元價值仍能保持穩定。

  • 高收益誘惑: USDe之所以能迅速走紅,在於其機制設計使得穩定幣能產生收益。在幣圈牛市期間,永續合約的多頭方會向做空者支付費用。與此同時,一些加密貨幣也能產生質押收益。這種“高收益”特性吸引了大量尋求套利和槓桿的投資者。

  • “USDe循環貸”的風險放大: 在風控機制並不完善的加密貨幣圈,這樣的資產也發展出了一種危險的“USDe循環貸”策略。投機者抵押USDe借出其他穩定幣,鑄造更多的USDe,然後循環往復,無限放大槓桿。問題在於,當市場面臨週六這樣的強勁拋壓時,USDe成為了爆倉事件的焦點。隨著加密貨幣市場的集體下挫,以太坊的每小時資金費率跌至2024年日本央行加息衝擊事件後的最低水平。伴隨著巨鯨用戶和將USDe用作保證金的機構遭到清算,大量USDe被拋出,引發幣價脫錨。此時,拉滿槓桿做“USDe循環貸”的用戶便遭遇了滅頂之災。隨著智能合約自動強平,更多USDe被拋售,形成惡性循環。

三、交易所緊急止損:補償、升級與何一的“危機公關”

在USDe脫錨事件發生後,涉事交易所(幣安)迅速採取了行動,試圖降低用戶損失並升級風控機制。

  • 補償方案: 幣安在公告中宣布,將對因脫鉤遭平倉,且持有USDE、BNSOL、WBETH作為抵押的合約、槓桿與借幣用戶進行補償。計算方式以10月11日08:00的市價與清算價差額,加上清算費用,避免過低或過高的極端點影響。補償預計將在72小時內完成。幣安強調,純粹因市場波動或未實現利潤的損失不在補償範圍。

  • 風控升級: 幣安也宣布為防止這種事件再次發生,提出了三道新防線:

  1. 把贖回價格納入BNSOL、WBETH、USDE指數權重。

  2. 為USDE設下最低價限制,類似傳統市場的熔斷機制。

  3. 提高風控參數複審頻率。

  • 何一的“危機公關”: 幣安共同創辦人何一在X平台連續發布兩篇貼文,向社群道歉並說明情況。她承諾對由於平台問題導致的損失進行補償,但重申不補償市場波動損失。然而,幣安客服在與用戶溝通時,稱“山寨幣的價值原本就是0”,試圖解釋不補償市場波動損失,此話一出隨即點燃社群怒火,被社群視為缺乏同理心,甚至不專業。何一也持續強調,幣安啟用了實習客服,同時客服也使用了翻譯工具,因此溝通可能存在問題。

四、市場啟示:穩定幣的本質與風險再審視

USDe脫錨事件再次引發了市場對穩定幣本質和風險的深刻反思。

  • “穩定”的定義: 一款被包裝成“穩定幣”的產品,為何能如此不穩定?這使得市場開始重新審視“穩定幣”的定義,尤其是合成穩定幣的風險敞口。

  • 高波動性與高槓桿: 加密市場高波動的本質,以及DeFi中普遍存在的高槓桿策略,使得即使是設計精巧的穩定幣,也可能在極端市場條件下遭遇衝擊。

  • 平台責任與投資者自律: 幣安通過補償與升級,試圖遞交一份“止損報告”。但對投資者而言,槓桿始終是一把雙刃劍。脫鉤事件提醒大眾,即使交易所能夠承擔部分責任,過度借貸仍會在瞬時劇烈波動的行情中放大損失。在無熔斷、無漲跌幅限制的加密市場,保持倉位彈性與風險預留空間,是個人資產安全最後的防線。

  • “黑天鵝”事件: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誰都說不清楚下一個“黑天鵝事件”何時會發生,以及USDe在下一場風暴中會如何表現。項目方Ethena Labs則在事發後強調,USDe仍處於超額抵押狀態,期間鑄造和贖回的機制也沒有問題。

結語:

USDe的短暫脫錨事件,是加密貨幣市場近期遭遇的一次重大考驗。它不僅揭示了“合成美元”穩定幣在高波動市場中的潛在脆弱性,更警示了DeFi高槓桿“循環貸”策略可能帶來的毀滅性後果。儘管交易所迅速採取了補償和風控升級措施,但這場“血洗”再次提醒所有市場參與者: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密市場的固有風險。穩定幣的本質、槓桿的風險以及平台與投資者的責任,都將在這次事件後被重新審視。

相關推薦閱讀:新元穩定幣XSGD登陸交易所,新加坡“本幣”挑戰美元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