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穩定幣主要承擔支付與交易對接功能,成為加密市場的“中性資產”。但隨著幣價波動趨緩、市場情緒回歸理性,穩定幣正從單純的流通媒介轉型為“收益資產”。交易平台和金融機構正競相推出收益型產品,重塑用戶與資金的關係。
近期,多家機構宣布推出以真實世界資產(RWA)為基礎的穩定幣或收益計畫。法國銀行集團 ODDO BHF 於10月推出歐元計價穩定幣 EUROD,由Polygon區塊鏈支持,符合歐盟MiCA監管框架;日本多家銀行也計畫聯合發行與G7貨幣掛鉤的穩定幣;而美國方面,則在積極討論穩定幣收益分配的監管邊界。([Reuters, FT, Cinco Días])
這些動態顯示,穩定幣正成為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融合的關鍵接口:一方面連接現實資產收益,另一方面服務鏈上支付與投資生態。
從“交易工具”到“理財資產”:市場邏輯的轉變
隨著加密市場的逐步成熟,用戶對資產配置的關注從“價格投機”轉向“穩定收益”。平台如 Coinbase、Binance、OKX、Bybit 等開始推出不同形式的穩定幣理財產品——有的掛鉤國債或貨幣市場工具,有的通過生態收益、質押分紅等方式創造複合回報。
以 USDC 和 USDT 為代表的主流穩定幣,正在被賦予更多“收益屬性”。部分產品的年化回報率約在3%至5%之間,遠高於加密市場的平均無風險收益水平。與此同時,DeFi 協議如 Aave、Pendle 等也推動穩定幣收益結構化,提供固定收益、可贖回和代幣化等機制,使收益管理更靈活。
這種趨勢反映出穩定幣的金融功能正在拓寬——從被動流動資產,轉變為主動管理的收益工具。交易所不再只是撮合交易,而是承擔起“收益分配平台”的角色。
合規與風險:收益型穩定幣的“灰色邊界”
然而,收益創新的同時,也帶來了合規風險。美國在2025年推動的《GENIUS Act》禁止穩定幣發行方向用戶支付利息,以防止穩定幣與銀行存款混同,引發金融穩定風險。英國英格蘭銀行亦表示,只有當穩定幣系統被證明不會對金融體系構成威脅時,才會放寬發行上限。([Reuters, BPI])
因此,交易所和金融機構開始探索“間接收益”模式——通過獎勵、手續費返還或生態分紅等形式,讓用戶在不觸及監管紅線的情況下獲得收益。這種策略既反映了合規意識的增強,也凸顯了全球穩定幣監管的碎片化現狀。
在歐盟,《加密資產市場法案》(MiCA)已正式生效,要求穩定幣發行方持有足額儲備並進行定期審計;亞洲地區如新加坡、香港則相對開放,允許受監管機構在可控框架下推出鏈上收益產品。這使得穩定幣理財成為全球金融制度“接軌測試”的關鍵領域。
平台策略分化:安全、流動與生態三條路徑
不同交易平台在穩定幣理財上的策略已形成明顯分化:
安全優先型:以現實世界資產(RWA)為核心,收益穩健但流動性較低,代表如Binance的RWUSD。
流動性優先型:主打隨存隨取、低風險,適合短期用戶需求,如OKX和Bybit的靈活理財產品。
生態收益型:通過平台收入分成、任務激勵與質押獎勵疊加複合收益,如Gate.io的GUSD模式。
這種差異不僅體現風險偏好不同,也反映出各平台在合規壓力與市場競爭中的定位策略。
未來展望:透明、信任與可持續收益
從宏觀趨勢看,穩定幣的未來將由三大關鍵詞主導:透明度、信任與可持續性。
透明度方面,用戶和監管者都在要求更清晰的儲備披露和收益來源說明;信任層面,平台需確保穩定贖回與合規保障;而可持續收益則要求在高利率週期內仍能提供穩定回報,而非短期刺激。
穩定幣不再是“靜態避險工具”,而是成為加密市場金融化進程的中樞。隨著RWA敘事深化與合規邊界明確,穩定幣理財將成為衡量平台金融實力與生態協同能力的重要標尺。
高收益或許能吸引用戶一時,但透明與穩健才是決定穩定幣未來競爭力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