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自託管時代可能正在結束,富有的持有者在稅收激勵和機構基礎設施改善的推動下,越來越多地將資產轉入受監管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在週三的X平台帖子中,加密金融服務平台Uphold的區塊鏈和加密研究主管Martin Hiesboeck表示,大型比特幣(BTC)錢包轉向ETF的舉動標誌著自託管BTC在超過15年來的首次顯著下降。
"這是原始加密精神棺材上的又一顆釘子,"他寫道,並指出曾經定義這一資產的"不是你的密鑰,就不是你的幣"理念正在讓位於以合規和財務優化為中心的更傳統方法。
"這一轉變是由ETF提供的便利性和顯著稅收優惠推動的,以及主要投資者通過現有財務顧問管理財富並獲得更廣泛投資/借貸服務的能力,"Hiesboeck說。
貝萊德比特幣ETF見證30億美元鯨魚轉換
引領這一變化的是貝萊德的iShares比特幣信託(IBIT),據貝萊德數字資產負責人Robbie Mitchnick稱,該基金已經促成了超過30億美元的鯨魚比特幣轉換。
Mitchnick告訴彭博社,許多早期採用者現在更喜歡通過成熟金融機構管理其持倉的便利性,同時保持對比特幣價格波動的敞口。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近的規則變化加速了這一轉變。該調整允許現貨比特幣ETF進行"實物"創建和贖回,使授權參與者能夠直接用比特幣兌換ETF份額,而無需進行應稅出售。
大型交易者的稅收優勢
實物結構提供了稅收優勢。在傳統的"現金"ETF中,基金必須出售資產來滿足贖回,這會觸發轉嫁給股東的資本利得。
相比之下,實物贖回允許基金轉移比特幣本身,從而避免應稅事件並保護投資者免受集體資本利得負擔,Hiesboeck說。
"實物機制通過減少基金出售資產的需要,使ETF結構對長期持有者更具稅收效率,從而防止向投資者分配不受歡迎的資本利得,"他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