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財務管理領域採用加密貨幣的趨勢正在迅速加速。據K33 Research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持有比特幣(BTC)的上市公司數量幾乎翻倍。
K33 Research數據顯示,2024年12月至2025年6月,資產負債表中持有比特幣(BTC)的上市公司數量由70家增至134家。這些公司合計持有244991枚BTC。
這一趨勢類似於此前企業採用黃金的浪潮。Amina Bank首席財務官Mike Foy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指出:“兩者確實存在明顯相似點,尤其是在為投資者提供獲取基礎資產的渠道方面,而這些資產此前可能難以獲得。”
Foy表示,這一趨勢的可持續性取決於市場具體情況和監管環境。“時間會證明這一趨勢能否持續,但毋庸置疑,戰略上的先發優勢已經顯現,”他補充道,在機構級加密產品受限的司法管轄區,公司將獲得最大受益。
加密貨幣儲備:救命稻草還是最後一搏?
值得關注的是,加密貨幣儲備趨勢也引發了質疑,有聲音認為困境企業可能利用數字資產作為聲譽“救命稻草”。Foy承認,企業在壓力之下確實有這種動機。
上月,生物科技公司Windtree Therapeutics披露與Build and Build Corp.達成6000萬美元採購協議,啟動其BNB儲備計劃,隨後獲得5億美元股權信貸額度和2000萬美元股票購買協議,以擴展持倉。
該公司在7月中旬宣布BNB儲備戰略後,股價曾短暫上漲,但隨後較高點下跌超過90%。
本週二,納斯達克宣布該生物科技公司因未能維持1.00美元最低買入價(依據上市規則5550(a)(2)),將被摘牌(退市)。
Foy建議關注這些企業的行為,以識別其是否將加密貨幣儲備用作短期公關手段。他建議核查管理層風險專業能力、槓桿水平、核心業務專注度以及內部股權的出售情況。
“如果這些方面出現異常或不同尋常之處,這可能意味著這不是長期計劃,而是短期股價操作,”他說道。
企業試水以太坊(ETH)、山寨幣儲備
比特幣(BTC)仍是企業儲備的主流選擇,不過部分公司已開始試驗以太坊(ETH)和部分替代幣。Foy指出,區別在於質押帶來的收益潛力以及與區塊鏈基金會合作的新機遇。
上月,NoOnes首席執行官Ray Youssef表示,以太坊的混合屬性正吸引財務管理者。“以太坊開始像技術股與數字貨幣的結合體,對尋求主動策略的企業財務管理者非常有吸引力,”他說。
Youssef認為,以太坊(ETH)的質押收益、可編程性和合規友好發展路線讓該加密貨幣吸引了“有前瞻性的企業,尤其是已經涉足數字經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