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趨穩的 2025 年,加密交易所的競爭不再是“誰的幣價漲得快”,而是“誰的項目更能落地”。當短期情緒逐漸消退,平台的增長邏輯回到了一個更本質的問題——能否持續輸出有生命力的項目,並讓用戶真正受益。
過去一年,Gate 在項目上線速度上表現尤為突出。從 Launchpad 的高認購項目,到 Launchpool、HODLer Airdrop 等持續空投計畫,項目更新幾乎以“周”為單位推進。這種“高頻上線、持續反饋”的節奏,不僅保持了生態活力,也讓用戶始終處於可參與狀態。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速度並非簡單的“堆項目”。以 HODLer Airdrop 為例,截至 2025 年 10 月,平台已發放累計空投 3.12 億美元,吸引超過 1,217 萬人參與,共支持 311 個項目。這一數據意味著,平台的空投不只是行銷事件,而是推動新項目冷啟動、讓更多中小團隊獲得早期曝光的“造福機制”。
對開發者而言,這是一個“用流量換信任”的平台;對用戶而言,這是一種“用參與換機會”的模式。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了一個更成熟的行業邏輯:當資金流收緊、用戶趨理性,真正能讓人願意持續參與的,不是投機故事,而是機制設計。
從 CandyDrop 到 Launchpool:三層激勵結構的形成
在這種機制思路下,Gate 逐步形成了一個由 CandyDrop、Launchpool、Launchpad 構成的三層激勵結構——從輕參與到深參與,從任務激勵到金融化認購。
CandyDrop:激勵的日常化 自 2025 年 4 月上線以來,CandyDrop 已累計舉辦 100 期活動,總獎池超過 1,500 萬美元,參與人次超 550 萬。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低門檻 + 高頻率”:用戶無需質押或鎖倉,只需完成任務即可獲得獎勵。 這種模式的意義,不在於獎勵額度,而在於建立了“參與慣性”——讓用戶像刷短視頻一樣,在低成本行為中形成穩定反饋。這種“輕激勵結構”已成為平台流量的天然入口。
Launchpool:激勵的金融化橋樑 截至 2025 年 10 月,Gate Launchpool 累計發放空投 5,392 萬美元,總募集資金達 419.56 億美元,參與人數超過 688 萬。 相比 CandyDrop 的輕觸型激勵,Launchpool 讓參與者能在“質押即收益”的邏輯下獲取潛在新幣回報。它把激勵從“任務”升級為“資產行為”,讓用戶的持倉本身具備流動性價值。
這種模式類似傳統金融中的“活期收益型理財”,但在加密場景中,用戶的資產與項目發行直接掛鉤,風險與機會更透明。
Launchpad:增長的槓桿端口
在高風險、高熱度的另一端,Launchpad 仍是“明星項目”的重要孵化地。截至目前,平台 Launchpad 總認購資金達 20.06 億美元,共支持 4 個項目,累計參與人次約 9.77 萬。
雖然數量不多,但平均體量巨大,顯示出平台在項目篩選和資源投入上的謹慎與集中。
這意味著 Gate 正在用更少、更優質的項目去維持生態勢能——從“數量擴張”過渡到“質量驅動”。
三者之間的關係,形成了一個層次清晰的結構:CandyDrop 負責拉新與活躍,Launchpool 負責沉澱與收益,Launchpad 負責爆發與聲量。
這種“金字塔式增長設計”,使得不同層級的用戶都能在生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收益邏輯。
數據背後的邏輯:激勵體系的“造血能力”
這些數字看似獨立,其實共同指向一個核心邏輯:激勵的可持續性。 如果把交易所比作一個生態系統,CandyDrop 是入口,Launchpool 是循環系統,Launchpad 則是能量輸出端。
首先是 頻率驅動的增長。CandyDrop 的高頻節奏讓用戶形成了日常化參與,這種“日活”效應對平台而言,是最穩定的增長來源。它不依賴行情,而依賴習慣。
其次是 收益驅動的留存。Launchpool 讓用戶的資產能持續產生收益,在波動市場中提供一種“穩中求進”的心理錨點。當用戶感受到平台能帶來可預測回報時,信任度就會自然累積。
最後是 聲量驅動的擴散。Launchpad 項目往往自帶傳播效應。一個爆款項目能帶動整個生態的曝光,而 CandyDrop 與 Launchpool 則在此過程中承擔用戶導流與分層教育功能。
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就是平台擁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激勵不是單純的消耗,而是轉化為流量、留存和資產的再循環。
從速度到體系的躍遷
如果說過去的交易所競爭是“誰的獎勵多”,那麼現在的競爭,已變成“誰能讓激勵成為結構”。 Gate 的快速上線與持續運營,體現出一種新的行業範式:以機制替代情緒,以結構驅動增長。
從項目層面的高頻上線,到 CandyDrop 的輕參與入口,再到 Launchpool 與 Launchpad 的層級延展,這一系列動作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激勵生態。
用戶獲得的不僅是獎勵,更是一種持續參與的路徑;項目方獲得的不只是曝光,而是可持續的用戶基礎。
當“造富”轉向“造福”,當激勵不再只是吸引手段,而是成為生態基礎,
也許我們正看到加密行業真正意義上的成熟化開端——一個不依賴暴漲暴跌,而能靠結構生長的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