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初,中文社區的“輕發行”敘事再被點燃。這一輪的中心在 BNB Chain:何一在 10 月 4 日的 X 動態帶火“幣安人生”,相關 Meme 三天裡最高被傳出 2.5 萬倍、峰值市值約 5 億美元;隨之而來的是四象限輪動式的資金回流與平台位次變化。一個清晰信號是,BNB 生態的 Four.Meme 在 24 小時平台收入上反超了 Solana 的 Pump.fun(多家媒體給出的對比區間大致在 140萬美元 vs 88萬美元–114萬美元),行業的“入口”在發生鏈間遷移。
這並不是一次性新聞,而是 2024 年底以來“人人能發”的延長線:Pump.fun 在 Solana 打開範式後,複製者與替代者不斷出現。隨熱度而來的老問題也一併放大——生命週期很短、信息不對稱、黑箱權限與極端內容帶來的監管壓力等。甚至主流媒體已把 Pump.fun 的“直播造梗拉盤”拉進公共討論,提醒平台與監管之間的張力。
平台機制開始“分叉”:引爆流量,還是承接流量
這輪輪動裡,可以看到三種思路的並行:
其一是 “點火型”:以 Pump.fun 為代表,極致降低創作門檻與冷啟動摩擦,最大化情緒動能,但也把風險外溢到更廣用戶面。其二是 “遷移型”:Four.Meme 借著 BNB 生態的資金與話題紅利上位,說明“入口”並非錨定在某一條鏈,用戶會跟隨費用、敘事與社交關係遷移。其三是 “閉環型”:把發行、流動性與後續交易打通,爭取把短期爆發轉成可追蹤的中期結構。
Gate FUN 是第三類思路的一個樣本。9 月 30 日上線於 Gate 的 OP Stack 二層 Gate Layer,它並未去“比誰更快”,而是在“怎麼更穩”上做了產品化:零代碼發幣、既支持 Web3 錢包也支持中心化賬戶參與、用 GT 作為 Gas,這些都是輕發行範式裡常見但必要的“低摩擦”組件。
更具辨識度的是它把“承接”寫進流程:當項目在內盤階段達到設定的畢業閾值後,系統自動遷移流動性到 Gate Swap 開放交易;創作者獲得固定畢業獎勵(50 GT)並解鎖長期手續費分成。這些參數並非口號,可以在官方公告與媒體報導裡逐項核對;上線同期還疊加了“創作與交易合計 6,000 GT 公測激勵”“中文 Meme 大賽”“F1 主題活動”等,屬於“把激勵和機制綁一起”的做法,而不是單點撒錢。
這輪不只是“誰能點著”,更是“誰能接住”
把幾家平台攤開看,差異越來越落在過程管理而非“是否能一鍵發幣”。
BNB 側 Four.Meme 的追平與反超,提示“入口競爭”有明顯的跨鏈彈性;Solana 側 Pump.fun 依舊是流量高地,但圍繞創作者激勵與內容邊界的爭議沒有消失;而 Gate FUN 所代表的“閉環型”路徑,則試圖把畢業—遷移—二級交易做成規則化的“生命線”,用可驗證參數去抬高項目的中位生存期。
這不是在判定“孰優孰劣”,而是行業在同一條賽道上做不同方向的試驗:
點火型最大化增量,但容錯依賴用戶自我教育與更強的外部治理;
遷移型證明“入口的可替代性”,平台間會圍繞費率、敘事、社交半徑此起彼伏;
閉環型把“可持續性”前置,用模板化與激勵綁定換更長的半衰期。
從交易者角度,三類思路會長期共存,資金在其間做週期切換;從平台角度,未來的比較優勢,很可能從“誰更會引爆”轉向“誰更會承接”。
接下來該看什麼
短期內,平台收入與留存會成為更具解釋力的數據點:Four.Meme 超過 Pump.fun 的 24h 收入只是一個快照,更關鍵在於這種領先能否持續;跨鏈入口是否繼續分散(Base/多鏈聚合器如 Moonshot 也在爭奪“啟動面板”的心智);以及機制化指標是否真的改變項目中位壽命,比如畢業率、遷移後的成交深度與創作者留存。
同時也要承認,輕發行仍是高波動與高信息噪聲的賽道。主流輿論與監管的關注度上升,意味著平台需要更主動地在權限、黑箱、內容邊界上給出可驗證的“安全閥”。這既是對用戶的保護,也是對模式可持續性的考驗。
這輪並不是某一家的勝負手,而是“輕發行”從可複製走向可持續的分水嶺。BNB 側的 Four.Meme 給了入口遷移的證據,Solana 側的 Pump.fun 仍是範式源頭,而 Gate FUN 提供了一條把“承接”寫進產品流程的樣板。下一步,行業要比的不再是“誰先點著”,而是誰能在熱度退去後讓結構留下來。